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8 08:02: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形象和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1)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2)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二、学习课文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解题: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讽喻:指在下者用文学作品寄寓高刺或箴规来戒劝执政者。

3、基本解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1)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2)接下来六句“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4)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4、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使用。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小结: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二)学习《花非花》

1.写作背景简介: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1)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2)“夜半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3、艺术特点:

1)博喻手法的使用。

①博喻: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ch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4、小结: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三、背诵《轻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杜陵叟》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主旨)

1)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2)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4)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3.鉴赏要点:

1)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2)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4、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三、《问刘十九》

1、学生诵读品情。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3.基本解读: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

1)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2)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鉴赏要点: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对雪》有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4、教师总结:

1)、诗情醇与酒。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2)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课后作业:鉴赏白居易的其他诗作。

陈小兵

第2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成语“轻裘肥马”。——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①“满”、“皆”、“或”、“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②“骄”、“照”、“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

③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1)作者如何描写赴宴人物的?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先写赴宴前的神态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赴宴的人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2)他们为何如此骄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骄的原因: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去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暴露了唐王的昏庸无能。(讽刺)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析:作者用了铺陈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1)菜肴丰富: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2)宴会奢靡:

“溢”、“罗”、“擘”、“切”等动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3)人酒足饭饱: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诗句内容)(2)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3)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感情)“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

小结:见课件

4、艺术手法

(1)对比: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 3 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讽刺:本诗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宦官的骄横之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拓展延伸

有人说,白居易的《轻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运用的手法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分析。(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满分为7分,请问这个题按怎样的步骤回答,怎样给分?)析: 先解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2分;然后再找出《轻肥》中跟该句思想内容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解释,2分;再找出两诗相同的手法,并加以分析,2分;最后,将二者共同的东西合起来加以概括,1分。

6.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2)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第3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高一学过的《琵琶行》,让学生回顾有关白居易的知识。(多媒体显示,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划横线的内容)。

二、朗读,要求学生把握基调。(由于学生初学此文,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感情读不出来也在预料之中,这有待于学完整首诗后,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许学生能体会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

三、题解。诗题一作《江南旱》,《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此处可提问学生:《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 了解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3、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旨,了解白诗“写意”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2、 了解白诗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所蕴含的讽刺意味

3、 通过抓重点字词、对比等赏析诗歌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背景,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诗人简介,赏析《轻肥》

一、导入

同学们,唐朝有三大诗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的两位--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剩下一个是谁呢?(白居易)同为唐朝诗人,李白任性使气,杜甫忧国忧民,以至他们的诗歌风格走了不同的路子。那么白居易又是怎样的呢?

二、诗人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第三单元综合复习教案(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单元说明:本单元选取了柳永词二首,苏轼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三首,登临词二首,言情词三首。这些词或豪放,或婉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这些大家名作会让我们进入美妙的鉴赏境界。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婉约词和豪放词不同的特点。

2.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

3.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手法,把握他们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单元要重点把握作品的抒情方法,把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作品中表现出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进而鉴赏作品的不同风格。

单元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要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