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篇》原文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3 08:05: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古剑篇》原文及赏析

《古剑篇》原文及赏析

《古剑篇》的艺术特点,正如此评,其突出处恰在气势和风格。由于这诗是借咏剑以发议论,吐不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剑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剑篇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张说《郭公行状》)。从此,这首诗广传于世。

“古剑”是指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据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年而铸成,备受时人赞赏。但后来沦落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发现在斗宿、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于天,后经雷焕判断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这才重新被发掘出来。这首诗就是化用上述传说,借歌咏龙泉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诗人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显然,作者这番夫子自道,理直气壮地表明着: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过作用,可惜被埋没了,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应当珍惜、辨识、发现人才,把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社会意义。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面对至高至尊的皇帝陛下,敢于写出这样寓意显豁、思想尖锐、态度严正的诗歌,其见识、胆略、豪气是可贵可敬的。对于压抑于下层的士子来说,更会深受感奋。这首诗的意义和影响由此,成功也由此。

张说评述郭震“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所谓“逸气”,即指其作品气势不羁,风格豪放。《古剑篇》的艺术特点,正如此评,其突出处恰在气势和风格。由于这诗是借咏剑以发议论,吐不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诗中虽然化用传说,不乏想象,颇有夸张,富于浪漫色彩。例如赞美宝剑冶炼,称道宝剑品格,形容宝剑埋没等,都有想象和夸张。但是,笔触所到,议论即见,形象鲜明,思想犀利,感情奔放,气势充沛,往往从剑中见人,达到见人而略剑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因而能打动人。“文以气为主”,“风格即人”,此诗可作一例。

第2篇:古剑篇 / 宝剑篇原文及赏析

古剑篇 / 宝剑篇原文及赏析

原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注释

⑴古剑:指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

⑵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石为昆吾,剑名昆吾,皆以山得名。铁冶:即冶铁的工场。炎:指火光上升。

⑶红光:指火光。紫气:即剑气。赫然:光明闪耀的样子。

⑷凡:即共,一作“经”。

⑸龙泉:龙泉县有水,曾有人就此水淬剑,剑化龙飞去,因此此剑便名龙泉剑(《太平鬟宇记》)。

⑹咨嗟:即赞叹。

⑺错镂:指错彩、镂金。金环:指刀剑上装饰的带金的环。映:一作“生”。

⑻风尘:指烽烟,借指战争。

⑼幸:庆幸。周防:即周密防卫。周:一作“用”。

⑽黯黯:通“暗暗”,指幽暗而不鲜明。

⑾文章:指剑上的花纹。

⑿直:通“只”。游侠子:指古代那些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的英雄侠士。

⒀曾:一作“常”。

⒁中路:即中途。弃捐:指抛弃。

⒂“零落”句: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雷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使雷焕寻剑,雷焕于丰城县狱屋基下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上刻文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漂:一作“飘”。

⒃尘埋:为尘土埋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的对象是龙泉宝剑。据传龙泉宝剑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年而铸成,备受时人赞赏。但后来沦落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发现在斗宿、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于天,后经雷焕判断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这才重新被发掘出来。这首诗就是化用上述传说,借歌咏龙泉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诗人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作者这番夫子自道,理直气壮地表明着: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过作用,可惜被埋没了,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应当珍惜、辨识、发现人才,把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社会意义。在封建社会,面对至高至尊的皇帝,敢于写出这样寓意显豁、思想尖锐、态度严正的诗歌,其见识、胆略、豪气是可贵可敬的。对压抑于下层的士子有激发感奋的作用。这首诗的意义和影响由此,成功也由此。

张说评述郭震“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所谓“逸气”,即指其作品气势不羁,风格豪放。《古剑篇》的艺术特点,正如此评,其突出处恰在气势和风格。由于这诗是借咏剑以发议论,吐不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诗中虽然化用传说,不乏想象,颇有夸张,富于浪漫色彩。例如赞美宝剑冶炼,称道宝剑品格,形容宝剑埋没等,都有想象和夸张。但是,笔触所到,议论即见,形象鲜明,思想犀利,感情奔放,气势充沛,往往从剑中见人,达到见人而略剑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因而能打动人。“文以气为主”,“风格即人”,此诗可作一例。

创作背景

此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唐诗纪事》记载:“元振(即郭震)尉通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

第3篇:李都尉古剑原文及赏析

李都尉古剑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是一柄冷冰冰、暗幽幽的古剑,铸成以来,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

那白色的剑光可掩日月,那紫色的剑气上冲斗牛。

有一位客人想借来观赏,只因剑主珍爱它,不敢请求。

在玉匣中它清澈发亮,好像澄明的秋水止而不流。

最珍贵的宝物自有它的本性,那份精纯和坚刚,并世无俦。

虽然可以使它一寸寸地折断,却不能使它化作绕指弯柔。

希望它让正直的人士大快心意,将用它来斩断奸臣的人头。

不希望它被用来报复个人小怨,在半夜的时候去刺杀私仇。

劝你使用时务须谨慎,不要让神兵利器为你而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歌原文及赏析

古歌原文及赏析

古歌

佚名〔两汉〕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

萧萧:寒风之声。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者酝酿,劈头便凉一派浓重的忧愁者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古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古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古塞下曲

作者:李颀

朝代:唐朝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译文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⑴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⑷河阳:今河南孟县。⑸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赏析: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古剑篇》原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剑篇》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