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3 08:0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1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

A: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5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例1

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二、巩固练习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

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三、小结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四、作业

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6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7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第2篇:厘米和米认识

厘米和米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

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继续进行星星闪烁榜的评比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小朋友会倾听、会合作、会动脑筋解决问题,摘得的星星最多。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2、多媒体播放:阿福做新衣。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能不能帮小徒弟解答一下这个疑问呢? 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

师生表演。(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的一段就是一扎。)

4、师:怎样才能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 9用尺子、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小结:测量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标准,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 尺子的种类很多,作用各不相同。

二、认识刻度尺,感知1厘米。

1、认识刻度尺子。

小朋友的尺子是什么样的?请你赶快把它拿出来,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好吗? 师: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课件展示尺子。)

组内交流。看屏幕汇报。重点指导:(1)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从几开始的?(0)

师:这个“0”的作用可真不小,测量的时候,人们一般从0开始测量。(2)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线。

刻度线的长短一样吗?对着数的刻度线长度是怎样的?(3)CM CM表示什么? 板书:CM 厘米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厘米的认识”(出示课题:厘米的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齐读课题。

2、感知1厘米。(1)直尺感知。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你在小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从0到1。)请你拿出尺子,用小手指尖从0划到1。师:这就是1厘米。还有谁能找到1厘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距离都是1厘米。(2)实物感知:

分小组活动,把你的小学具盒里学具在尺子比一比,找出1厘米的长度。用你的拇指和食指捏一捏1厘米的长度,互相看一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三、估测、测量。

1、在刻度尺上找几厘米。

你能在小尺子上找到2厘米从哪儿到哪儿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5厘米呢?

从几开始找5厘米最快?

2、你们想不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的1扎有多少厘米? 师指屏幕:师傅的1扎有多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徒弟的一扎呢?

师:师傅的一扎比徒弟的一扎长一些,怪不得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一下? 和你身边的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交流一下。你的一扎有多长?和小徒弟的手差不多。

三、实践、拓展。

1、测量小棒。

(1)看到小朋友们在测量,有一位神通广大、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卡通朋友也来了,猜猜它是谁? 跟它打个招呼吧。孙悟空来凑什么热闹啊?

课件:孙悟空吹口气,说声“变”!哈哈我的金箍棒藏进了你的学具盒里,赶快找找看。(2)不用尺子量,请你估计一下孙悟空的小金箍棒有多长。说说估计结果。

(3)谁估计得对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4)哪几个小朋友估计对了?不用尺子,你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吗?

2、昆虫跳远比赛。

蟋蟀、蝈蝈要举行一个小小的跳远比赛,请同学们当小裁判,你们同意吗?(1)蟋蟀跳了多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2)轮到蝈蝈了,尺子断了,可比赛还要继续进行啊。聪明的小裁判们,你知道蝈蝈跳了多远吗?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得?

(3)今天的冠军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蛐蛐表示祝贺。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

3、学会了用厘米测量,看看你的眼前、身边,你还想用你的小尺子量什么?选你喜欢的物品,量量他的长度,同伴检查。哪个小朋友想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五、全课小结:说一说这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简要小结。)

7的乘法口诀求商

1、通过学习,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题,学生抢答)

32×7

7×7×7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生探索新识,初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旧知,为新课作好铺垫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们好,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摘取金钥匙(出示课件数学乐园动态情景图),这把金钥匙在乐园的最里面,我们必须克服困难,经过几个关口才能到达,大家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学乐园的大门口啦,要进这个大门,得先过这一关!(1)(出示卡片)请把口诀说完整(对口令)()七 二十一

五()三十五 四()二十八

()七

十四()七 四十二

七()五十六

(2)你们的口诀说得真棒啊,现在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口算出老师说的题(老师说

56×7

1×7

30÷6 24÷20÷5

15÷

312÷4

提问:30÷6你是怎样想的?(引入新课)

(3)你们真聪明,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二、引导迁移,探究新知

1、提供感性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A、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后,小朋友在草地上采鲜花做花环(例题图),引导观察 B、4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图意,(我们一共做了28朵花,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扎成4个花环,每个花环有几朵?)探索讨论交流,再列出算式。C、让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师生评议,教师逐题板演。

7×4=28

28÷4=7

28÷7=4

D、引导同桌讨论:如果不看图,应该怎样利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想商呢?(互相说一说)(板)列式: 口诀:四

二十八 想:四()二十八()七

二十八

想:4和()相乘是28 因为 四

(七)二十八 所以

28÷4=7

()和7相乘是28 因为

(四)七

二十八

所以

28÷7=4

2、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计算这三题,都是想的哪句口诀?

教师:运用口诀,不但可以计算乘法算式的积,还能用来计算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商。

这两道除法算式我们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板书课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小结。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第66页,完成书上填空。

看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2)引导思考:比较复习题与例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3)教师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做: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小朋友,你们累不累啊?那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1)一只小鸟含着一组题飞出来

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第6题填写后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还有最后一关就能摘取金钥匙了(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给学生鼓劲加油。开放性练习

请选用三个不同的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想得多(可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你们真聪明啊!(集体评议后出示金钥匙的画面)老师祝贺你们摘取了金钥匙!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领?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21÷7 要想:()七

二十一,因为 三 七 二十一,所以21÷7=3)

7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一七得七”是什么意思?2个7呢?

2、看着这张表格,你会编口诀吗?和你的同桌编一编

3、学生汇报编写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口诀,追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

4、数一数共有几句口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猜谜语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2、出示七星瓢虫图,你发现了什么?

3、发现问题: 1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那2只七星瓢虫共有几个点呢?你是怎么想的?3只?4只?5只?6只?7只?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创编口诀

1、填表 七星瓢虫(只)1 2 3 4 5 6 7 观察表点数(个)

格:1个7

口诀)

5、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

6、读得真精神啊!好,现在给你1分钟的时间, 背一背这几句口诀,好吗?开始!

7、时间到!想一想,刚才背口诀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记?

8、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不好记?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句口诀?

9、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记口诀的方法,其实按规律记口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仔细观察一下7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引导生观察、小结: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10、掌握了这么多的小窍门,现在口诀就好记了。我们合作一下,老师说前面一部分,你们说后面一部分,好吗?(师生对口诀)

11、比比看,男生说前面一部分,女生说后面一部分。谁说的好

12、现在根据老师拍的节奏,说出7的乘法口诀,行吗?(2拍说一句)

13、看看你自己还有哪几句口诀不熟悉,再记一记。

(三)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2、看指针说口诀和算式:

3、出示七言诗:仔细观察这首诗中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这四句一共有多少个汉字?(生答:4×7=28)为什么这么列呢?师小结:象这样每句诗中有7个字的诗,叫七言诗.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

5、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出差,走了3星期过2天,爸爸去了多少天?

(四)评价小结,内化新知

第3篇:《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认识厘米和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观念,能用尺测量长度。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认识厘米和米》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厘米和米》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