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咏华山课文内容
咏华山课文内容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咏华山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咏华山课文内容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咏华山教案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 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 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2篇: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
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
《咏华山》一课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下面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华山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第3篇:咏华山a
《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识字,写字。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华山的资料。教师:课件,图片。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趣
1、师:小朋友们,人们经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课件1五岳图
2、师: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吧!课件2华山图和简介
3、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以高和险出名的,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华山才有了第二条登山路。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呢!同学们说说华山怎样?(高啊)!
板书:高
4、师: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