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考诗词赏析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古诗词理解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课内中考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掌握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握诗词内容和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唐宋诗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奇葩。曹操因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豪情万丈;仰望泰山,杜甫为它的“,”而折服;游览西湖,白居易因其“,”而欣喜;„„美丽的风景让我们陶醉;崔颢登楼览物,“,”的心绪触动人心;柳永凭栏远眺,“,”的真情感人至深;苏轼密州出猎,“,”的豪情掷地有声„„
出示中考真题:
2009年中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诗中的“王孙”指的是。(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答案:7.王维/诗人自己 8.B 2012年中考 天净沙•秋(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7.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2分)答案:7.B 8.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考试手册——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中考古诗词理解一道填空题,一道选择题。09——11年填空题考的是词语解释,12年题型变化,考了概括景物的特征。选择题09——11年考查对诗句内容、情感的理解,12年题型变化,考查了五首诗词的比较阅读。这一变化,值得我们注意。本节课,我们就如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做一次复习。出示教学目标。
二、联系实例,学法指导
请以中考篇目为例,说说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观沧海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2、望岳
1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3、饮湖上初晴后雨
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钱塘湖春行
14、诉衷情
5、黄鹤楼
1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山居秋暝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7、送友人
17、四块玉·别情
8、卖炭翁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题破山寺后禅院
18、天净沙·秋
19、天净沙·秋思 20、水仙子·咏江南教师相机进行学法指导。
(一)课内诗歌的分类:
1、按朝代分:三国、唐、宋、元
2、按体裁分:古体诗(四言、五言)、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
(二)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的方法 1.知人论世 例:曹操、陆游、辛弃疾
2、抓住诗题
例:钱塘湖春行、江城子·密州出猎
3、看清题材 例:山居秋暝、送友人
4、分析诗眼 例:狂、断肠人
5、辨析词义 例:钟、割
6、解读意象 例:“浮云”、“孤蓬”
7、借助典故 例:万里觅封侯、尘暗旧貂裘
三、联系比较,实践演练:
完成题目,比较相近诗句内容、情感上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要将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相结合,提高效率。做好古诗词鉴赏类题目的基础是读通、读懂古诗词。一要了解作者身世、时代背景。二要由诗题入手,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三要准确理解每一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懂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四要了解诗词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内容。比如,送别诗多写离别之情,赞颂对方高尚品格;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戍边将士的生活,借此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2.抓诗题。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仙子·咏江南》等。
3.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
4.联背景。有些诗歌,仅看字面上的词义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背景分析。如果知道刘禹锡就白居易的诗向老朋友予以酬答,并且抒写自己长期远贬异地的悲愤不平之情,那么,你便知道首联其实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1.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写尽厂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
2.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诗歌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字、一个词是诗歌的核心,成为解读诗歌主旨的钥匙,这个字、这个词便是诗歌的“诗眼”。阅读古代诗歌,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断肠”二字领起全篇,根据这个“诗眼”,诗歌中诗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便不言自明了。
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解读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4.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情感。诗人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情等。
知人论世。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壤。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捕捉情感了。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告诉我们: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解读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明白这个意象,你便能体会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情感。
诗人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情等。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
诗歌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字、一个词是诗歌的核心,成为解读诗歌主旨的钥匙,这个字、这个词便是诗歌的“诗眼”。阅读古代诗歌,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断肠”二字领起全篇,根据这个“诗眼”,诗歌中诗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便不言自明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就容易找准其“诗眼”了。
第2篇:关于中考诗词赏析的复习
关于中考诗词赏析的复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第3篇: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古典诗词赏析(初步)
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赏析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分析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后评价)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从第一小
第4篇:中考复习第六讲 诗词赏析
第六讲 诗词赏析
【考查要点】
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
【试题特点】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问答题、填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简述题等,以问答题为主。
【解题导引】
例1.(2002年甘肃省)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