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9 08:06: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教师:程克民

一、语感的含义及意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培养能有效的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和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改进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知识对语感培养起很大作用,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语感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语感培养即不是脱离言语知识、脱离言语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词句不放的文字游戏,它要通过字词句通向人的心灵、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会。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1、反复吟诵,培养语感。

⑴“诵”中感受语言中包含的情感

古人读书,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的情感方法,教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技巧,创设意境,学生通过诵读自然地会获得语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指导读《小桑迪》中男孩卖火柴时的语言,根据课文中男孩语言变化如:“先生买盒火柴吧!”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啊!”再到:“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两盒”。体会到小男孩急于卖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到这个可怜小男孩保守饥寒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在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仿佛一个衣裳褴褛的,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

⑵“思”中领悟语言的内蕴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思”。只有边读边思,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促进语感快速长进。教师应在读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读、二画、三咀嚼来析文。通过比较、思辩、领悟,使学生逐步积累语感。如在教学《种子》一课时,让学生找出能力反应小女孩心理反应的词,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思考从这些词语中能感受什么,由这些动词体现出小女孩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思”,对学生掌握了从平时的词语语句中体会出人物内心世界想法,从而积累语感。

⑶“忆”中把握语感的方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在一篇篇文章的朗读中掌握了一些感知、理解语言的方法。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指导学生“忆”,来增强语感。“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对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锤练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在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台阶。

2、朗读与反复推敲结合,品出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并对语言进行加工的一种心理行为。因此,语感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深如推敲词语。

⑴调换--品出内涵

调换即把句子中要的推敲词语换成一个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相互比较让学生品位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如“《月光曲》一课,在皮鞋匠兄弟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说:“弹的多熟啊!”老师把“纯熟”、“熟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曲子弹的熟练”,而且还反应了熟练的程度。在如创设意境让学生体味古诗中的用字准确。“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其中“敲”和“推”两个动词用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最后终于明白了“敲”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调换词语,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隐含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⑵揣摩--品出神韵

好的诗文总有一些精妙的字眼。如《望庐山瀑布》中“谣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瀑布从高处流下,作者远观的样子,让人拍案叫绝。再有如:《江雪》一诗中,“独钓寒江雪”中的“寒”字最为精妙。一个字描绘了一幅凄冷,寒江独钓的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查出“寒”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揣摩在静寂的寒江上独钓鱼翁的心情,从而获得文中神韵。

3、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诱发语感。

课文课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

4、读与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又如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时,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同时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这就要求老师出示“五线谱”的表象来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感。

《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对比阅读,体味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如《繁星》中的“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躺”才能“仰望”,“睡”闭着眼就不能仰望了。“挂”是有一定牵连的,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悬”。

2、变序比较,了解句义变化。如《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如果将“17岁”和“才”换位,句子变为“童第周才17岁就进了中学”,句义由原来的进中学晚变成了进中学早。经过这种训练,学生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语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如《五彩池》中“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原句)与“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改句)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五彩池的深切赞美和热爱的情怀。

3、增删比较。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班长舍身取义的决心。

(四)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圆明园的毁灭》。“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引导学生感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圆明园很多风景已不复存在,对圆明园的美只能凭空想像。要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感。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接着出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对照。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自豪之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某个景点),把这一幅幅图片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读文--想像--感悟--表达”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也为下文学习、感悟圆明园被毁,激起愤怒之情埋下伏笔。

(五)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拥有大量的语言库存,学生语感的生成才能有切实的保证。

1、广泛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九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力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多从课外精选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以弥补教材阅读量的不足;课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学习规范的、经典的语言。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都是阅读的渠道。作为教师要多加引导,充分利用。例如电视中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散文欣赏”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音像、感情于一身,教师可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对于学生课外的阅读我是有要求的,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有意识地对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摘抄,以此更好地落实语言的积累,从而培养语感。

2、熟读成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解。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不同语言的蕴味,不同文章的气势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表达方法的精巧,然后形成经验,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课后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诗词,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背诵,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塑造、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它统摄了具体言语活动的全过程,没有语感的参与,这些具体言语活动方式就无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的形成,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中语感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

第2篇: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看,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构建。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正确途径。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信息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通过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我坚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又如:“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可是离家很远了。”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会想起妈妈,体会小马此时左右为难,依赖妈妈的心情,并能读出犹豫的语气,脸上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二、 利用形象感受语言,在情境中建立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达到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藏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在脑海里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学生如能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就能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再现眼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古诗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形式,但这首诗描写得比较具体,只要结合生动的画面,学生是容易明白的。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诗句化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松树的形态,生长在什么地方;描述那名儿童的外貌特征,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猜猜他的语气是怎样的;看看远处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翻滚的云海,体会人在山中难以寻找的情景。这样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快和作者融为一体,对理解诗句,读出诗的韵味大有益处。即使没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画,配上生动的讲解,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受,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色彩鲜艳的图画、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甚至有用的实物,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感受,利于将情感和语感结合在一起。

三、增加实践机会,在体验中加强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朗读同样成为阅读教学最提倡的感悟方式。它具有树立形象、表达情感、唤起共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轻重,有节奏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气势,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多读多练,直到悟出仅凭文字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语感的体现。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句比,分段比,全文比。总之,使学生有张嘴练习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也能加强语感,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四、抓住教材重难点,在悟情中感受语感。

《丑小鸭》是学生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这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使学生明白美不美不光在外表,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突破重难点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对比朗读,读中悟情。

1、分别找出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句子,对比朗读。通过朗读,一方面感受丑小鸭、天鹅的美,另一方面感悟语言现象,积累语言。

“丑小鸭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样子真难看。”

“天鹅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加的翅膀,漂亮极了!”

2、朗读写丑小鸭不幸遭遇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把它读好。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培养对弱者的同情心;体会课文“连……也……”、“……但是……”、“又……又……”等一些低年级学生难以领会的关联词的用法。

(1)“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连……也……)

(2)“他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婶婶,请你们收下我吧!”可是那些野鸭不理他。”(可是)

(3)“他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又……又……)

3、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最能反映白天鹅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

(1)“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

(2)“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头,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二)畅谈体会,读中悟情。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什么呢?请在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题,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对小鸭子们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猪、狗及小鸟说()

对农夫说()

对丑小鸭说()

这样,从多角度去感悟、去体会,不但体会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含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尽我所能把它播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心底的语文世界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第3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之我见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漳浦县佛潭中心小学高玉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 的语感。可以说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提升语感水平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在课文朗读中培养语感

学生诵读时的抑扬顿挫是对语言文字的意境美、音律美、人 文美有敏锐感受的表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第一步,要真正发挥 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三点:

(1)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 读、诵读穿插;自由读、齐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此外,还 可以采用“听读、品读、演读、引读、对比读、分角色读和配乐 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 文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推荐)

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立足农村学生实际,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诵读吟咏,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长期在农村教学发现,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导致不少学生语感相对薄弱,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语感。在朗读过程中,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朗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也是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学生对文章重点字句的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语感与语感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

浙江金华白龙桥高中 张炳通

内容提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 揣摩 激发 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都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一、语感的分类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英语语感培养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创设尽量多的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关键词] 英语语感

英语教学

语言实践

学法指导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3.1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水口小学邹金山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作者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