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6 08:08: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张 艳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分一分、比较、分类的过程,认识平均分。2.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棋子、练习纸。课前谈话:

师:现在张老师想知道,你聪明吗?(学生高高的举手,个别学生想举不敢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举手呢,不太自信是吗?大家看(课件点聪明的“聪”),认识吗? 师:怎么读?

“聪”的边是什么?(耳)用耳朵认真听,能做到吗? 右边呢?(总)

用眼睛仔细观察,能做到吗? 用口大胆发言,能做到吗? 你会用心思考吗?

现在,告诉大家,谁是聪明的孩子?

我就知道咱们班同学全都是聪明的孩子!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自信,上课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师:哎,这里在干什么啊?哦!原来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请你仔细观察,你在20个桃子10个竹笋12个萝卜15个松果 1

这里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0个桃子,12个萝卜。

师:哦,你一下子说了两个信息!你的眼睛真明亮!生2:15个松果,10个竹笋。生3:有2只大熊猫,5只小猴„„

师: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啊!现在我们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呢? 生:小猴爱吃桃子,松鼠爱吃松果,小兔爱吃萝卜,熊猫爱吃竹笋。师:你知道的真多啊!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竹笋(感受“同样多”,认识“平均分”)(1)引出问题。

师:快看大熊猫,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它在想什么呢? 生1:新鲜的竹笋,一定很好吃。生2:有这么多竹笋,该怎样分呢? 师:它果然就是这么想的。出示课件:

师:是啊,这么多的竹笋,该怎么分哪?能帮帮它吗?

生:能!

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用10个棋子代替10个竹笋,帮两只熊猫把竹笋分一分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

师:分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呀?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①生1:我分给大熊猫6个,小熊猫4个。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大熊猫吃的多,所以多给它几个;小熊猫吃的少,就给它少一点。师: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②生2:分给大熊猫3个,小熊猫7个。师: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大熊猫应该让着小熊猫,小的应该多吃,它需要营养。师:哦,也行。

20个桃子10个竹笋12个萝卜15个松果怎样分竹笋呢?

③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我认为每只熊猫分5个。师:为什么呢?

生3:因为我觉得每只同样多,比较公平。④生:我觉得给大熊猫7个,给小的熊猫3个。„„

(3)对比分析。

师:同学们,帮两只熊猫分竹笋,有好多种分法。一起看,在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分法中,这一种(指上面一类)主张给大熊猫多一些,认为大熊猫的饭量大;而这一种(指下面一类)呢,觉得应给小熊猫多一些关照;仔细观察,在这些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怎么分的呢?

生:分得一样多。

师:每只熊猫都分到了几个竹笋呢? 生:5个。

(4)感受“同样多”。师:一起看!一共有几个竹笋? 出示课件:

生:10个。

师:分给了几只大熊猫? 生:2只。

师:它们分得了几个竹笋? 出示课件:

生:每只分得5个竹笋。师: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一共有10个竹笋,分给了2只大熊猫,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5)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啊? 生1:一样多。生2:很公平。

师:公平,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 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使用平均分。

2.分桃子。(感受第一种分法)

(1)师:小猴子看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请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生:有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师:你能把这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吗? 生:能!

师:那就请你用棋子代替桃子,帮这5只小猴来平均分一分吧。自己分完之后,还要和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都分好了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生1展示分法。)师: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先三个三个地分,再一个一个一个地分。师:分完了吗? 生:分完了。

师: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啊? 生:4个。

师: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 生:同样多。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生2:我是两个两个分地。师: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4个。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我是4个4个分地。每只小猴都分得4个桃子。师:还有不同的分发。生4:我是一个一个分地。师:每只小猴分几个? 生:4个。

师:原来大家有这么多方法啊!(2)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给小猴分桃子,但是不管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得到的桃子数是——

生:一样多的。

师:既然它们得到的同样多,这都是—— 生:平均分。

(4)规范语言表达,叙述平均分的过程。师:谁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再来说一说呢? 生1: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师: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1: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生2: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师板书: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子。)3.分萝卜。(感受第二种分法)

(1)师:熊猫吃上了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课件:

(录音: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师:谁再来说一说小兔的想法?

生:12个萝卜,每只小兔想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 师:我们再用棋子来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展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展示自己的分法。师:为什么一次拿4个呢? 生1:因为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

师: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生1:3只。(3)规范语言。

师:你能试着说一说刚才分的过程吗?

生1: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3只小兔。(板书: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3只小兔。)(4)小结。

师:同学们,每只小兔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啊? 生:一样多。

师:对,每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也是平均分。4.分松果。(第二种分法的应用)

(1)师:在庆祝会上谁还没有吃到好吃的呀?

生:松鼠。

师:小松鼠悄悄地对我说了,它说了什么呢?告诉你们吧,15个松果,我们每人想吃5个,可以„„出示课件:

师: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啊?

师:你真会思考、表达!如果我们不用棋子了,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些松果分给了几只松鼠吗?

生:能!师:那就开始吧!

师:咱们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说一说,你怎么想的?

生1:15个松果,每只松鼠想吃5个,我就圈起来5个,圈了3次,可以分给3只松鼠。师:说的真清晰!他这样圈一圈,就帮小松鼠们解决了问题。生2:画分界线。

师:再来看这位同学的。他这样画一画,也帮小松鼠们解决了问题。

(2)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的分法也叫 师生(一齐):平均分。

三、巩固提升,学以致用

师:刚才同学们帮宴会上的小动物解决了问题,它们可高兴了。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你快乐吗?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到森林的其它地方看看吧。

1.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师:前面又有几只小动物,它们怎么了?愿意继续帮助它们吗?(录音: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呢?)

出示课件:

生:小猫分鱼是平均分,小猪分西瓜不是平均分。师:为什么?你有办法把小猪分西瓜变成平均分呢?

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1:把第三个西瓜切开,一人一半。生2:再拿一个西瓜给第一只小猪。生3:把右边的一个西瓜拿走。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小猪兄弟俩分到了同样多的西瓜一定会感谢你的!2.帮助熊妈妈分糖果。

师:继续前进。哦,熊妈妈遇到什么难题了?出示课件:

师:(同桌两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把18块糖果平均分给3只熊宝宝,每只分到6块。

生2:18块糖果每只熊宝宝分2块,可以分给9只。

四、全课小结,渗透延伸

师:同学们,快乐的森林之旅就要结束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相信你在收获知识体验乐趣时,会对自己说:“数学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2篇:平均分教案

分一分

设计者:康莉

教学内容:

66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

2.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3.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

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探索什么是平均分(例1)

1.例1:有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替6个五角星,把它分成2堆,把你们能想到的分法,都分一分来看。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展示分法:(1个和5个 2个和4个 3个和3个)5.引导学生观察这3种分法,有一种分法很特别,和其它两种不同。6.引出分成3个和3个的这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不同。像这种特别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7.孩子们,数学书第66页,小明他们在分五角星的时候,也发现了平均分,并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平均分,找一找这句话,并读一读。

(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8.孩子们,带着这个知识,来当一当小法官。

出示(课件):请学生说是不是平均分,并说说理由。

9.小法官当的不错,下面我们来完成这个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1)学生自由分。

(2)请学生展示,找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二)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例2)

1.小明和小芳在平均分铅笔时,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去看看吧。出示例2主题图: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每份有()支铅笔。

2.拿出12根棒来代替铅笔,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根小棒。

3.学生动手操作。

分好了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你分得结果每份分了()根小棒,4.学生汇报分的方法和分的结果。

生:1次每盒分1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生:1次每盒分2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

5.得出: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平均每份有(4)支铅笔。6.小结平均分的方法。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68页1题、2题,交流汇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说一说:这节课我学习了什么?

第3篇:《平均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平均分。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老师想问下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师:说说看,喜欢什么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面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瞧瞧去吧!(出示课件)师: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师:还真有咱们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呢!桌子上呢摆了好多好吃的食物,这些食物分别都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呀?(桃子给猴子准备的,竹笋给小熊猫准备的,松果给松鼠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师:哎呀,你对小动物的了解还真不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平均分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平均分 教案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松鼠)秋天到了,松鼠们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今天松鼠妈妈去森林里又采了一些松果,松鼠妈妈海给了10个松果给松鼠兄弟们,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

二、探究新知

1、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平均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