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6 08:02: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品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细节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2)学习小说通过“双重叠影”的写作技巧深化文章主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变化,进而探究本文主旨。【教学难点】:“双重叠影“技法的作用和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品质 从细节和细节变化的重要性导入

PPT: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 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可见,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我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关键。而细节的变化,前后的照应更是微妙,也更有可能寄寓作家独特的匠心。PPT: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关于“细节照应”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讲授】

二、“寻找细节变化,分析作者匠心”示例

1、示例一:分析靴子摆设变化

【过渡语】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细节的变化入手。大家发现了吗,小说中有几双精美的靴子,当它们一再地出现时,有变化吗?让学生找找,教师展示: PPT:

(1)、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2)、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3)、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提问】从这样的变化中你看出了什么?

——感悟一:靴子命运的变迁暗示着格斯拉兄弟命运的变化。靴子从“陈列”到“挤缩”寓意格斯拉兄弟处境的艰难,生意的日趋衰败;到最后的“照样陈列”,靴子境遇看似恢复了,周而复始的背后是物是人非的悲痛。

感悟二:“照样陈列”能体现就连竞争对手都对他们手艺的高度认同,由此可见,格斯拉兄弟的手艺之好,盖世无双。

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找更多的细节变化,探究作者匠心。

1、【过渡提问1】拥有这样好手艺的格斯拉兄弟,最后的结局怎样? ——一个愁死,一个饿死。

【过渡提问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同学们可以用小说中的一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来回答吗?

2、【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细节变化,探究悲剧成因。

3、【活动】学生自由上台板书,归纳找到的细节变化。

4、【交流总结】三点原因: 原因一——不善经营

PPT 1:分析门面的变化、招牌的变化

(1)、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

(2)、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

3、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PPT2:分析楼梯口的变化、皮革气味的变化、格斯拉下楼时间长短的变化(1)、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

(2)、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他透过那副生了锈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原因二——坚守品质 PPT:分析靴子质量的变化

(1)、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2)、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

(3)、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原因三——时代变化 PPT:分析人们态度的变化

(1)、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2)、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3)、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追问】你认为三点原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关于第一点原因,“不善经营”的背后还是对品质的坚守,从招牌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格斯拉坚持为大众做最好的靴子,而不会为了生意像那个年轻人一样讨好上等人;从楼梯口的变化上那个片段看,格斯拉行动迟缓,不懂招揽生意,不懂招呼客人,看似经营理念有问题,生意越来越冷清,而皮革味却越来越浓,看上去是格斯拉不懂供求关系,不顾市场供需,盲目做靴子,实际上都是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格斯拉痴迷于自己的手艺,专注于自己的手艺的可贵品质。为了实践自己的靴子理想,格斯拉付出了什么?——所有的精力和金钱。还有呢?——他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文章最后借年轻人之口含蓄地对格斯拉的品质进行讴歌。

关于第三点原因,人们态度的变化,时代的变化:

【追问1】、以前,人们走进格斯拉的店,为什么“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教堂给人什么感觉?——神圣,圣洁。

【追问2】、只是因为他的手艺好,能做出好靴子,人们就怀着神圣的心情走进他的店吗?——人们认可的不仅仅是他的靴子,还有他的品质。朴实,敬业,认真,诚信的品质。

【追问3】、后来的人们“不愿意等啊”,为什么?——不需要好靴子了,人们再也不会有“像走进教堂一样”的那种平静了,人们把美好的品质抛弃了。【追问4】同学们可以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出作品的写作时代吗? 补充时代背景:

PPT《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并且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招揽顾客,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教师小结】所以,归根结底,格斯拉悲剧的发生,都关乎“品质”,“经营不善”的背后是对品质的坚守;人们前后态度的变化是对“品质”的抛弃。

四、通过外貌变化入手,分析”双重叠影”的作用。

【过渡提问】同学们板书的细节变化中,还有一类,似乎没有分析到,就是外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外貌越来越苍老了,甚至连眼镜都发生了变化,上锈了。其实作家还运用了一种更为巧妙地方式写外貌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格斯拉兄弟的外貌变化。PPT:

(1)、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2)、若干年后的“我”又一次光临靴店的时候:

我的心安下了,在店堂出现的正是他的哥哥,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看我。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到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摸摸头顶,我猜想,他好像要表明他哥哥死的原因;他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

【过渡语】通过“我”误以为格斯拉是他的哥哥,写出了格斯拉外貌迅速衰老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其实,不仅仅是“我”这个老主顾分不清他们兄弟俩,作者也没有丝毫想区分他们的想法,大家看: PPT:

我当然在后来才有这种想法,不过,在我大约十四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又如小说中格斯拉被工业垄断冲垮时有这么一段话:“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作者时而用“他”,时而用“他们两兄弟”,格拉斯也完全没有区分自己和哥哥的意识,“我们”和“我”是一个整体。兄弟俩就像是“叠影”一样,哥哥似乎就是弟弟的影子,化身,从做法到思想到经历都高度一致,让人几乎可以不考虑这是两个角色。

【提问】既然如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两兄弟呢?既然安排了两兄弟,又为何故意混淆他们,把他们写得比双胞胎还要相像,从模样到工作态度,对品质的坚守,直到最后死亡,都如出一辙?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1、互相映衬,强化悲剧效果。透过细节的变化写出人物命运的变迁,哥哥衰老,死亡,弟弟变得像哥哥一样衰老,最后死亡。这样的变化,这样重复的打击,重复的毁灭,这样重复的死亡是不是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

2、揭示悲剧发生的必然性。格斯拉哥哥在文中似乎都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他是弟弟的一个影子,是一个陪衬,他从不独立处理事情,任何事情都得“我要问问我兄弟”。格拉斯从来没有提起过他的哥哥,除了唯一的一次提及哥哥的死亡:“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这唯一的一次讲述,似乎是在讲哥哥的遭遇,但又似乎在讲自身的遭遇,作为听众的“我”当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他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先逝的哥哥,他比弟弟更执着,更勤苦,更卖力。不幸的命运首先降临,哥哥是比弟弟更典型的弟弟,或者说哥哥是浓缩了的弟弟。失去哥哥的格拉斯,同时也失去了一半的店面。这是一个隐喻,是格拉斯在垄断工业冲击下的败退,而这种败退势不可挡,最后我们看到了他和他的店面以及他的手艺统统消逝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厄运再次降临,一再打击,是为告诉读者,格拉斯命运的必然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作家也许是想借哥哥来暗示铺垫弟弟的命运,进而达到强化主旨的作用。

【补充拓展】“双重叠影”技巧的作用 PPT: 王王辉道:“只得一个小儿,倒有四个小女。大小女守节在家里,那几个小女都出阁不上一年多。······ 一连过了几天,女婿竟不在了,王玉辉恸哭了一场。见女儿哭的天愁地惨,候着丈夫入过殓,出来拜公婆,和父亲道:“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王玉辉道:“你如今要怎样?”三姑娘道:“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王玉辉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如果说,只展示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可能很难排除一些偶然因素。那么,安排两个具有相同性格的人物,或者更多的人物,就可以达到否定偶然,揭示必然的效果了。《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守寡在家。四女儿又死了丈夫,命运又一次重复,四女儿选择了殉夫。由此,作家残酷地揭示了所谓的“出路”都是死路,守寡或殉夫,厄运难逃。通过两个姐妹同样的遭遇,不同的选择,揭示出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的妇女卑微的生存状态。

五、写墓志铭,深化同学们对主旨的理解。

为了缅怀拥有坚守崇高品质而不幸离世的格斯拉,请大家为格斯拉写一写墓志铭。

六、总结语

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道德星空定律”,值得我们仰望的不只是星空,还有道德;值得我们追逐的不只是利益,更有品质。PPT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墓志铭 【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寻找更多的细节变化,探究作者匠心。通过外貌变化入手,分析”双重叠影”的作用。写墓志铭,深化同学们对主旨的理解。

第2篇: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学生初读作品,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讨论明确: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讨论明确: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

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3篇: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目标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苏教版《品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aidem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品质》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及交流关于作家及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