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4 08:08: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最后的习作训练——第二天,吴王怎么跟大家解释放弃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着还是拓展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螳螂捕蝉的事?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是,今天的课堂遗憾得多了点。尽管后来有同事称赞我“完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风格”,称赞我“进步很大”,但面对这么多课堂中生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第2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模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模板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

第3篇:六年级《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六年级《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螳螂捕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1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书后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1、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黄雀 少年”之间的厉害关系来理解,以及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2、少年劝阻的方法间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

“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理解了,随而理解“一个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就不难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教版《螳螂捕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螳螂捕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螳螂捕蝉的语文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的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快。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直接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理解吴王听后“恍然大悟”的意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螳螂捕蝉》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螳螂捕蝉》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螳螂捕蝉》是一篇古文。文章主要写了:吴王想要攻打楚国,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轻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想法。文章情节简单,寓意深刻。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