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感触颇多。《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也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怅惘。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进而撩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捕捉作者思想变化的脉搏,理解其中的思想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老师正是从的整体出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这一“球心”,引导学生对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尤其是对教材的剪裁处理上,王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王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
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个性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
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中的中心人物。王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开头的作用。真是“引”得得法。
总之,整个教学中,老师亲切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建议:王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容量比较多,句子中的词语无需面面俱到地解释。
第2篇: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董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整堂课的结尾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第3篇:《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年闰土》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闰土》评课稿1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以鲁迅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文章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
听了毕老师的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是抓住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让学生体会任务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毕老师让学生“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阅读,学生找出关键词“捏 刺 走 听 看”一连串的动作,体会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此处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了闰土的这个特点。毕
第4篇:《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评课的概念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二、《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
第5篇:《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1
11月7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六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毕xx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听了毕老师的课,我更是感受颇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毕老师一改往日传统的讲法,不是循循善诱按顺序讲述如何“看瓜刺猹”,如何“雪地捕鸟”,怎样“捡贝壳”,如何“看跳鱼儿”。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选择,尽量让学习中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在老师重点讲述完“看瓜刺猹”的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表示动作的词语)、重点句子,再朗读指导,并适时联系写作指导。后面的三件事
第6篇:《少年闰土》评课稿4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4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1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以鲁迅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文章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
听了毕老师的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是抓住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让学生体会任务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毕老师让学生“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阅读,学生找出关键词“捏 刺 走 听 看”一连串的动作,体会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此处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了闰土的这个特点。毕老师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语气反复朗读体会。毕老师此处的总结恰到好处地与写作方法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妙处。
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毕老师引导读一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