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4 08:07: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敢问路在何方经典散文

夜凉如水,11月的夜空朦胧的夜色笼罩着大地、透出几许光明,凉风习习,站在空寂的走廊上,任思绪纷飞……

“黑色的六月”--高考给了我致命一击,让理想发生一百八十度大偏转,理想学校的大门在高考分数的怀抱中灰飞烟灭,一切犹如梦幻。

堂弟家大红的通知书给家族带来了喜庆的氛围,家族共同庆祝这难得的时刻,堂弟电话里说:“哥,你过来吧,明天我就要走了”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他家,叔叔婶婶们,家族老人们的谈话生,欢笑声,杯子的碰撞声,锅碗瓢盆的交错声顿时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宛如天籁之声,生生入耳。我不知道犹如斗败的公鸡般的自己是怎么吃完那顿饭的,也不知道平时一向话语多如牛毛的自己是怎么变得那么沉默的。这个夜晚寒暄过后,该来的还是要来,该走的还是要走,世界似乎又归于往日的平静。只有我心里犹如滔天大浪,不停翻滚。母亲轻言“你怎么打算?”我犹如发怒雄狮般吼着“我不知道,不要问我”母亲轻摇着头默默走开……我只能仰望苍穹。

儿时的话语一遍遍在心头荡漾,“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山村,我会让家人幸福”我哽咽了,视线模糊了……拼一年吧--复读。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打电话联系还在读高三的表弟-明天来帮哥搬东西,一边和老师联系转去他们班。晚上电话那头职业院校录起通知的消息传来……我再次需做出人生的抉择。我该怎么办,职业院校?“有前途吗”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一句经典的话语盘旋脑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提起行李我踏上了远行的征程。

新的城市,新的环境,新的气息。我背着书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停的凝视收索,我在寻找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在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不停的张望,脑子里一团乱麻……

命运真会捉弄人啊,对一个文科生来说,“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不相当于“新大陆”吗?这等美事还真就被我撞上了,再一次面临新的选择……又一个声音飘入耳际“既来之则安之”鲁迅先生说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应该接受挑战。

班级规模之小犹如班级名称一般“微生物08-1班”由27个人组成的一个新专业班级诞生了。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大学里我是渺小的,但我从不甘于屈服。“迎新晚会”文体节目我自创小品《大学生活》,“竞选班干部”“各社团活动的面试竞选”“学生会的招新”“迎评促建”知识竞赛“院团委委员”竞选。“大专院校辩论赛”都能见到我的身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每个夜晚,我喜欢上了学校的期刊室和图上室。我徜徉在我未知的领域,如饥似渴的“饱读诗书”虽然那些书看完了也就忘记了……

我不会忘记周末同学们都在宿舍床上呼呼大睡时我已经在大街上发传单,家电促销;食品展卖……既是为了三十块钱的工钱,也不全是为了工钱,还有我对未来的渴望。我也不会忘记帮助商家送货,小区一楼至六楼途中我细嫩的手掌在大尺寸的电视机重力下外包装袋绳子的深深欠痕。我更不会忘记一个个思索人生而失眠的夜晚,更不会忘记实习时午夜12点回到宿舍和舍友一盒3.5元的好吃点和一人一瓶矿泉水的晚餐以及那一夜我们两哽咽的谈论“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儿时的梦想再次浮现脑际“走出大山,即使讨饭吃也不要回来种这没有任何收成的地了……”我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我的户口也跟随我一起转到了学校,再也回不去了,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面临的挑战是残酷的,我也知道更残酷的挑战还在后头如荆棘般处处缠绕着我,我能做的就是挥舞手中的镰刀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妈妈曾经告诉我“儿啊,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回来挖地了”。我很庆幸,庆幸我有一个二年级都没有上过却依然说“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供我读书的母亲以及那个总是说“响鼓不用重锤敲”的父亲。

第2篇: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培智语文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考

[摘 要] 培智语文教学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首要任务是吸取各类教材的精髓,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特殊学生融入和回归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培智 语文 校本教材

在多次的学校语文科的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提出培智语文的教学方向的问题,原因是我校采用浙教版的《快乐生活》这套教材,这套教材整合了生活认识和操作、语文、数学三块知识,以生活为核心设计单元主题。因此,生活语文的教学或多或少与生活适应产生重叠的现象,于是,教师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不少老师疑问:究竟培智语文教学要不要与生活适应课划清界限,如何突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

其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已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明确的指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又如著名教育家刘国正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讷涅斯又说:“语文的学习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式相等的。”…专家学者持相关观点的数不胜数,他们都认为,语文教学与生活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根本不应该与生活适应划清界限,这点我们无需在这里展开论述,关键的问题是培智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适应课互相配合的同时突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

我以为,培智语文教学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首要任务是吸取各类教材的精髓,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特殊学生融入和回归社会的需要,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放弃语文为主科,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思想。其实,知识无主次之分,所谓主科与次科之分,只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一直以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科,被人端上“神坛”,奉为“神明”——主科。因此,在部分语文教师的心目中,语文科始终高人一等,甚至有些老师天真地认为教语文就比教一般传统概念的次科要好。正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当智障语文教学与生活适应发生交接,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排他的心态,希望与培智生活适应课剥离,来维持原有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殊不知,在培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此外,在培智课程设臵的原则中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可见,学生回归社会是我们特殊教育 2 最想得到的结果,生活适应课正是通往上述目标的通途之一;因此,培智语文课不但不要与生活适应课剥离,相反,还要想方设法地开发一套贴近生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会生活,回归社会。

二、加大校本课程研究,切实推进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回归融入社会,我们必须从学校所教的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环境方面入手,跳出“照本宣科”的苑囿,实地考察调研学生的生活环境、状况,毕竟每个学生所居住的区域不同,环境差异较大。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生活的地域性差异,制订出适合学生的课程,真正让学生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可以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上,这才是我们特教教师教学的依归。那么,如何制订出适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呢?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能拘泥于某一套教材或者某一个专家的话,但是可以吸收他们一些精华,真真正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开发出符合他们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回归社会铺路。

例如,浙教版的七年级上册生活语文的第一课是《美丽的西湖》,按课文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是:除了让学生认读书写课文的生字词外,朗读课文外,还要感受西湖的美丽景色。从课本的地域性分析,这是浙江的课本,它选用的景区是浙江地标景区——西湖,当教育的对象是浙江特殊学校的学生,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材。但是,如果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假思索,生搬硬套地向学生传授美丽的西湖,试问 3 将来有几个智障学生会不远千里去欣赏西湖的美景(这里没有歧视智障生的意思,只是强调他们到西湖的机会较少)?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将来帮助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吸取浙教版这课书的精髓,把西湖换成清远江滨公园,把湖水换成河水,把远山换成绿树,开发出具有清远特色的清远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甚至有机会让学生亲临其境,总比讲述遥不可及的、暂时对于学生还是海市蜃楼般的西湖来的实际,讲的自然,毕竟,江滨公园就在清远,学生以后的生活还会来到或路过这里。

三、分析学生层次,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语文课程教学要求。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由于智障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较大,同一个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要求应有所区别,倘若用同一套标准要求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在设计校本语文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学校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甚至可以细化到年级或班级,把学生分层,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相信这样的课程,对于以后学生回归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以学校七年级(2)班为例,首先对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及学生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根据他们的语文水平分层,第一层的是轻度智障生,他们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较强;第二层的属中度智障学生,认知能力 4 一般,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第三层的学生智障程度重(如脑瘫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教学要求。如果,我们在语文校本课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层次,只是根据现实生活环境作出调整,也就等于《孙膑兵法〃月战》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重要因素中,没有考虑“人和”这一关键因素了。

又以《美丽的江滨公园》为例,对于第三层的学生我们只是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认读或书写“北江”、“公园”、“绿树”“高楼”等等简易的词语;第二层的学生除了增加形容词的书写与拼读外,还要根据这些词语联系实际来说话,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一层的学生就得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强化,还要通过对课文描绘语言的想象,领略美丽的江景,背诵苏轼的赞美清远北江的名句“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林深不可见,雾雨霾髻鬟”。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强,教学效果自然显现。

参考资料:

[1]段昱宏 著《走在课程改革路上》,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周国娣《浅谈对智障学生的分层教学》 [DB/OL] http:// [3] 王纬 著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5 2009年1月第1版

第3篇:敢问路在何方

重温着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名着《西游记》,收获的是一份成熟,一段思索。一句‘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正如勃朗宁所说;“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当你坐在教室里发呆、睡觉、毫无节制的挥霍人生时;当你整日沉迷于电脑、网络,为其抛撒光阴时;当你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混迹在虚伪的弥红灯下时;你是否敢问问自己路在何方?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的可怕的升学率,可怕的几万元换取的一分,可怕的房价物价。在这些问题面前,请问有多少人敢夸口自己可以在这巨压之下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的良好条件导致学生们养尊处优,根本不懂的如何在烈日狂沙、寒风暴雨中生存。她(他)们只能衍化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代名词。一个又一个悲剧。列如盛极一时的“啃老族”、“宅女”、“宅女”、“富二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一句诗,恰恰印证了一个无限坚强的人在谱写无限坚强的人生旅程的壮丽篇章。

生活是极端残酷的,2011年10月3日凌晨,山鹰的爸爸,最最亲爱的爸爸离我们而去了,爸爸的辞世,山鹰的精神是真的快要被击崩溃了,狂飙的泪就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山鹰确实嚎啕大哭呀!

哭得死去活来呀!……

假如一个作家是用坚强的泪水铸就的话,那么可以说,若干年后一个音乐家和书法家同样要用眼泪书还给人民,因为这个作家,音乐家,书法家是在人民的土壤中整整汲取了近五十周年的芬芳和养分,在生活的极端的飘泊和潦倒的情况下,也如曹雪芹一样,在贫病交加的情形下,力图把《红楼梦》写完,可是写到前八十回的时候,他却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后四十回是由高鄂续写的!最后才把顽强的人生,用文字,用音符凝就!

曹雪芹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

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一句诗,恰恰印证了一个无限坚强的人在谱写无限坚强的人生旅程的壮丽篇章。

生活是极端残酷的,2011年10月3日凌晨,山鹰的爸爸,最最亲爱的爸爸离我们而去了,爸爸的辞世,山鹰的精神是真的快要被击崩溃了,狂飙的泪就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山鹰确实嚎啕大哭呀!

哭得死去活来呀!

假如一个作家是用坚强的泪水铸就的话,那么可以说,若干年后一个音乐家和书法家同样要用眼泪书还给人民,因为这个作家,音乐家,书法家是在人民的土壤中整整汲取了近五十周年的芬芳和养分,在生活的极端的飘泊和潦倒的情况下,也如曹雪芹一样,在贫病交加的情形下,力图把《红楼梦》写完,可是写到前八十回的时候,他却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后四十回是由高鄂续写的!最后才把顽强的人生,用文字,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春节联欢晚会,敢问路在何方?

春节联欢晚会,敢问路在何方?

随着癸巳蛇年的步步临近,大城小镇的年味越来越浓。街头巷尾或悬挂或摆放着各式各样待售的福字和春联,各大商场的年终促销广告接连不断,人们关注的焦点不约而同地汇聚于春节联欢晚会。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看春晚、吃饺子、过大年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过春节的一项传统。时至今日,由于电视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方卫视日益打破中央电视台对春晚市场的“垄断”,虽不至于与央视平分秋色,但也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春晚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然而,春晚在不断走向繁盛的同时,也日益陷入了一个怪圈。如今的春晚比的不再是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反而正在逐步走上拼明星、拼舞美、拼特技、拼怪异的畸形发展道路。拼明星、舞美和特技,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