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3 08:06: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胡同文化课件

胡同文化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

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说不定它与北京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还有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

二、板书课题。

三、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老师介绍。

四、再让我们来欣赏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第5一12节,思考问题: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五、这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称北京文化为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香山红叶文化?让我们还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特点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六、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七、如何评价北京胡同文化

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态度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八、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6 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来,老师提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训练辩证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六.小结本课(3)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五、研究性作业

对东莞旧城居住区进行考察,分析东莞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东莞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东莞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

此作业可由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莞中 - 小呆)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板书设计]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 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方正——封闭)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3、 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 数目——多

环境——静

4、 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 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第2篇:《胡同文化》教学课件

《胡同文化》教学课件

《胡同文化》教学课件

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教材,更需要有创新理念的教者,还要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这条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使创新教学得以实施。为此,我们制作了CAI课件来辅助《胡同文化》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用课件展示三个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为自读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上反复思考,要求学生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三、多媒体设计

教者使用一完整的CAI课件,教学过程贯穿其中,融动画、文字、图画、音乐为一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构成了如行云流水般美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件片头。课件片头是一幅美丽的动画文件: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衬在繁星满天的背景下,随着眼睛的光芒放射出具有立体效果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七个字,伴着轻柔的音乐,一尊“思想者”的.雕塑在界面上缓缓旋转,开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教学。

1.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

教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学生:“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学生:“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教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先展示一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再变为四幅胡同、四合院图片,使学生对此有直观感觉,利于学生把握胡同特点。

教师:“我们研究胡同是为了研究胡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本课的胡同文化。”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布置三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①理清思想;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10分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最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此答案突出用关键词概括课文这一知识目标,便于学生梳理记忆。

①理清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胡同衰落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朴素   幽默   典雅(京味)

接着提问题及要求:

①如何评价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让学生就后三段“胡同的衰落”提出问题。

3.迁移练习

为强化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能力,引导其课外阅读《长城》一课,课件先展示几幅长城图片,从各个角度来体现长城的壮美景象。

节选鲍昌的《长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①由学生填充十处生动精彩的词语;

②用关键词概括历史的长城的特点;

③用关键词概括现实的长城的特点;

④比较阅读《胡同文化》与《长城》。

4.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教师:“我们走出了北京胡同,又登上了长城,让我们去感受21世纪的北京”。

利用课件展示影音文件,伴京腔京味的音乐、看着影片中北京城美丽的景色,学生仿佛倘佯在北京城内。

5.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师:“我们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了老北京人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随着胡同的衰落也已经衰落了,这种衰落标志着北京的进步,也标志着我们中国在走出封闭、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所以,我们很高兴地说:‘再见吧,胡同’”

第3篇: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通用12篇)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通用12篇)

引导语:汪曾祺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胡同文化》原文课件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 篇1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胡同文化

语文教案

(基础版)第二学期(上)

2012年春季学期

授课班级: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题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设计

广西大化县高级中学 韦春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语基。(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2、启发学生发现和感悟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怀旧情怀与释然心境。

2、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了解,延伸至对自己身边文化现象的解读与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北京旅游名胜引出北京胡同,进而引出课文《胡同文化》。

2、概念解释。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胡同文化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同文化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