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胡同文化精品教案”。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想到万里长城,香山红叶,故宫博物馆,**广场等。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起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
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作家,江苏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师从沈从文(《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还有女作家霍达,她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这方土地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三、梳理文章思路。1.胡同的特点(1----4)2.胡同文化的特征(5----12)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四、研习课文
(一)概括北京胡同特点。走向——方正 名称——趣俗
数目——繁多 环境——安静
(二)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住在不同特色的民居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进而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习惯等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便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比如说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等等。
2、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长城文化、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明确: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从四个方面来写——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人际关系: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哲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5、品味文章风味独特的语言。(1)比较阅读:
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的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理。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叫他认错?门儿都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第 二 课 时
一、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提问: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明确: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所以说,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二、探究情感
①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前景怎么样呢?
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②胡同和胡同文化为什么会衰落?
明确: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示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
③作者对这种日趋没落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明确:留恋,伤感,无奈而又豁达。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所以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
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 明确: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读了这篇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京,也许你所感受到的将会又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或许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蛋糕,喝咖啡,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极好。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胡同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
胡同文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情感目标:分析当地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胡同文化》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胡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胡同文化》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