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1 08:04: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能力: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教师:准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

[教学方法]

预习: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朗读、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投影:

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大学,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 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

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

生:当自己的理想暂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这又是为什么?

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现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以上这两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2:这与屈原的性格也有关系。楚国灭亡,屈原是不会改变其忠君爱国思想的,所以他也会选择死。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出示投影: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学生齐读赞颂屈原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回到历史长河中,来到汨罗江畔,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事件与屈原进行对比,就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热情,并能认识到两种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为体会屈原人格特点打下基础。)

二、 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 正确朗读文章,注意音准、断句、停顿。

2、 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疏通大意。

3、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

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因此文章的朗读需要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才能更好得把握人物性格。)

三、 精读文章,把握形象

1、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请大家分别精读屈原和渔父的话,概括两人的性格。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 有人说这是一篇赞颂屈原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塑造渔父的形象呢?

明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解读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 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联系实际,借鉴上课前我们在两则新闻中提到的两个人、渔父、屈原、司马迁的做法,说说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遇到比较消极的观点时,应适当予以点拨纠正。)

(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五、 总结

出示投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齐读)

同学们,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后人景仰,然而,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直面人生吧,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只有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六、 作业

1、 背诵文章

2、 课本剧写作: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板书]:

屈原渔父

高尚节操对比与世推移

远大志向随遇而安

不随波逐流衬托不愠不怒

不同流合污不强人所难

第2篇: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第3篇: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屈原与渔父两人的人物形象

三、学生结合把文章翻译现代汉语并分角色朗读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 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集体备课初始稿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习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