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大方言地调查报告
七大方言地调查报告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那么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大方言地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胸是炒鸡蛋、王五井儿、装垫儿台……”最近北京话的“吞音”在网上火了,上述词汇翻译过来就是“西红柿炒鸡蛋、王府井和中央电视台”,这些词汇一经念出便引发众多网友跟读。网友对此自然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然而,语言专家们却读出了不同的深意。日前,北京市语委一位官员指出,“当前我们中学生对老北京话是不太熟悉的,地方方言可以说是日渐式微。”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熟悉的乡音让人想起故乡、记住乡愁,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普通话推广工作(以下简称“推普”)的进行,使用方言交流的人们越来越少,地道的方言严重退化、萎缩,甚至有人预测,方言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语言资源,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意味着,方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孩子就是未来,您的孩子还会说家乡话吗?方言在各地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能否不形成“你进我退”的结果?带着这些问题,本网记者选取了我国七大方言所属的典型省份进行了采访调研。
人民北京8月24日电 家住广州白云区的陈阿姨自从孙子上幼儿园后,就多了一件烦心事——“孙子说,幼儿园老师要求大家都要讲普通话,说粤语会被小朋友笑话‘土气’,所以他不要和嬷嬷(粤语:奶奶)讲粤语了,而且还要求嬷嬷学好普通话。”小孙子的举动,让陈阿姨哭笑不得,她还发现,以前在孙子面前都用粤语交流的儿子儿媳,现在也改用普通话了。
如今,在各地方言区,不少家庭都遭遇了和陈阿姨同样的情境:家乡话在家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逐渐退出日常交际。
您的孩子还会说家乡方言吗?
——越来越多人产生母语危机感 保护方言成共同愿景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在长沙潮宗街旁的一条巷子里,几个小朋友正在一边玩耍一边说着方言。记者问道:“小朋友,你们会讲长沙话不?”“晓得港类!”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小男孩骄傲地回答,而另外一个小朋友马上纠正道,“我们老师说了,要说普通话。”
另一边,在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一大型小区内,记者也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不太会,我家只有爷爷奶奶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共随机寻找了20位年龄在4岁到13岁不等的孩子,其中,有10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说方言,但能听懂;7人表示不常说,但也能听懂;表示经常说方言的仅有3人。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多数人表示,并不会刻意教孩子说方言,“我家孩子现在几乎不会讲方言了,上课听老师讲的是普通话,和同学交流说的是普通话,回家跟我们张口也是普通话,哪有语言环境啊。”
来自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的肖女士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母亲说的是尤溪洋中话,我在城关长大,听的多是城关话,我爱人是中仙人,说的是中仙版的尤溪话。一个家里有三种方言,小孩肯定会犯晕啊,索性我们都跟他说普通话。”肖女士说,现在学校教学也统一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孩子对方言也就没什么概念了。
“我们从农村来城市,这边人都说普通话,我觉得说普通话更洋气一些,说方言就比较土了,而且我和他爸爸现在定居在城市里,很少回农村,孩子从来没有在农村待过,没有必要学方言。”来自湖南益阳的李女士说。来自哈尔滨的商先生也明确表示不会教孩子说方言,他的理由是怕孩子在幼儿园被嘲笑。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仅是孩子,现在连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说方言的能力都退化了。来自南京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尽管自己也算是一个“老南京”,但对于方言,如今自己讲得也不是很地道了。
仅就福建为例,知名编剧林瑞武联合有关专家对福州、厦门、莆田和龙岩4地各200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掌握方言且经常使用方言的学生中,福州23.65%,厦门36.68%,莆田38.97%,龙岩仅17.53%。
河南科技学院语委办主任王新宇告诉记者,除了说方言的人在慢慢减少,河南方言承载的一些传统文化、民俗、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消失,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学会后甚至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在广东,普遍存在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使得许多广东的年轻人已不懂得一些专用名词的粤语读法,不知道粤语歇后语及习惯用语的意义,这使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在广州工作20多年的李小姐就后悔没有学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她说:“在广州住久了,如果外出逛街、吃饭,和本地朋友聚会也说粤语的话,感觉同这个城市的亲密度更高了,如果还说普通话还是有异乡人的感觉。”
“一听到东北话就亲切,就像回家了一样。”常年在东南沿海一带打工的王磊说,外出打工多年还是忘不了家乡“大碴子味儿”的土话,“见到老乡,不用介绍,一听就知道是东北人!”
“毕竟方言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在江苏扬州市开发区八里镇,48岁的市民李孟告诉记者,打小都是说着方言长大,如今看到下一代方言说的越来越少,从心里感觉还是很遗憾的。“但也没办法,毕竟方言太小众了。”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之际,留住乡音,保住地方文化也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共同愿景。
推普与保护方言矛盾吗?
——“双语人群”逐渐增加 专家:普通话和方言共同发展是时代需要
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一方面又要留下世代相传的乡音,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关系该如何处理才较为妥当呢?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府文化研究专家黄伟宗表示,推广普通话与推广方言其实并不存在“谁抑谁扬”。“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大量外省人口流入,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接受了粤语,有的完全会说,有的会听不会说,这都促进了粤语使用范围的扩大,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推广了粤语。”
黄伟宗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印证。在广州送快递的小张本是江西人,但因工作需要要和讲粤语的客户沟通,他便向同事学习起说粤语。几个月下来,他和客户用粤语沟通完全没有问题,“准不准唔(粤语:不)重要了,反正大家听得明就得(粤语:好)。”很明显,他的'表达已经“粤语化”了。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同时掌握普通话和粤语的“双语人群”不断增加,年轻人普遍认为,这种“双语模式”更灵活、更高效。在很多正式场合,用普通话早已成为大家共识,而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对粤语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很多招聘启事中都写有“粤语优先”的要求。
“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黄伟宗强调,“在广东,粤语完全可以和普通话共同推广,共同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
福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黄萍也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方言的学习和普通话的普及并不矛盾。她说,语言的普及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价值,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言来说,应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给予更多关注,“我们看到一些闽南的孩子,即便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生活,也经常用家乡话交流,这也是对方言的传承。”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一些语言专家认为,部分方言的消失,其实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语言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社会自然发展的一种结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华先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总会出现一些对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不可抗拒的,保护方言应保持理性,顺其自然。“从目前状况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言可以说与普通话的共性会越来越多,而自己原本的特色会越来越少,变化也会越来越快。”
长期从事方言研究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方言学会理事戴昭铭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人与南方方言区的人之间没有通话困难了,哈尔滨的话比起辽宁话来与北京话更加相似,乡音特色不鲜明,人们对普通话和黑龙江方言的界限认识不清楚,虽然保护的积极性很强,但是保护的目标不清楚,给方言保护造成另一种困难。
——如何留住乡音、留住乡愁?
保护从未停步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在各地设1500个调查点
语言总处于变化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会进一步加深,然而国家和各地对本土方言的保护却从未停步。
据悉,早在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开始建设,已经过了7年试点探索。去年起实施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则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大约1500个调查点的工作任务,对语言和方言进行调查、采录、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未来,除建设数据库、提升语言的信息化水平外,还将编写濒危语言志、方言志,以真正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和省语委办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黑龙江汉语方言调查”,其中林口县是全省首批5个调研点之一,负责该地调研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吴媛媛介绍,工作人员首要任务是遴选发音人,发音人的方言语音和影像将被国家永远留存下来。另据所知,虎林也是国家语言保护工程所设的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濒危汉语方言点,虎林方言岛的调研已纳入该调查项目范围。
黑龙江省的方言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戴昭铭教授看来,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黑龙江方言应该在地方曲艺中传承。“黑龙江方言既要保护在文档里,也要融入到民间文化中,寄存在二人转、民间相声等活体文化中。”
早在2009年,江苏便开始启动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江苏省语委在全省设立了70个调查点,遴选了近500名发音合作人,采录了时长超320小时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有声数据,以及地方戏曲、童谣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声视频资料。
下一步,江苏省将进一步对原有中国语言数据库进行扩充整合,在省内官话区每3至4县取一个点,吴方言区的每一个县取一个点,增加35个调查点,科学保存当地方言。
今年,福建省21个县(市、区)的22个调查点(其中仙游县2个点)列入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年内将完成录音录像等工作,将仙游版莆仙方言永久保存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
在河南,除了18个省辖县(市、区)各分布一个点外,还选择了比较有代表的林州市、灵宝市、兰考县等7个地方作为调查点。目前已完成开封市鼓楼区和兰考县的数据采集,八月底完成新乡市卫滨区和林州市的数据采集。
河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处副调研员柳建伟告诉记者,当前存在的困惑是,从河南的现状来看,国家给的25个试点还有点少,不能反映河南方言的全貌。下一步,河南准备争取科研资金,继续扩大调查点,争取把河南整个方言保护工作做得更多、更详细。
据了解,广州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对学生的粤语教育。2008年起,广州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便开设每周一天“广州话日”:周五除上课和早读必须使用普通话外,下课时间孩子一律讲广州话(粤语公认的标准语),孩子们互纠语病、音准。华南师范大学在学校建有“岭南文化研究”社团,每周定期开设粤语课堂,通过教学粤语的同时传播岭南文化。
第2篇:方言调查报告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一、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声母
1、在普通话中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读音明显,但在重庆方音中没有zh、ch、sh、这组声母,而是把普通话分别读作zh、ch、sh、和z、c、s、的两组声母,都读成了z、c、s。例如:
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言音寨 zhai
在 zai zai 柴 chai
才 cai cai 诗 shi
私 si si2、普通话有明显的边鼻音l、n之分,而在重庆话中是不分鼻音n和边音l的。
另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个舌尖后浊擦音r在重庆方音里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如:日、软、荣等字的读音。重庆方音还有将这部分声母相混淆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字。
【1】
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造躁 zao cao 肇 zhao sao 纯唇 chun sun
吃 chi ki(万州等地)荣融容 rong yong
(二)、韵母
1、重庆方音把普通话中的e韵母,分别读成了o或 ê。
(1)、分清0和e
重庆方音中,和g、k、h直接相拼的o韵母,在普通话里很大一部分读e韵母。如:
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歌、各、戈、割 go ge 课、科、柯、渴 ko ke
喝、盒、河、贺 ho he
(2)、分清e和ê
重庆方音中,ê除了不同f、j、q、x相拼外,其他的声母都可以直接和它相拼。例如:
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伯、泊 bê bo 迫、珀 pê po 特、忑 tê te2、普通话读üe韵母、uo韵母、ei韵母的字,重庆话分别读成了io韵母、uê韵母和ui韵母。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约、确、学 üe韵 io韵国、扩、阔 uo韵 uê韵雷、类、内 ei韵 ui韵
此外,重庆方音en和eng、in和ing不分,把普通话中的eng韵母读成en,把普通话中的ing韵母读成in。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根 en
en 羹 eng 宾 bin
bin 兵 bing
(三)、声调
二、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
(一)、重庆方言中特有的熟语
1、惯用语
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惯用语指称的大都是重庆最常见的人或物,有的甚至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这类惯用语常用三字格或四字格的形式来表现,相当一个词或词组。如:重庆人称没有根据的、不可信的话为“空了吹”;指说不专业的话为“开黄腔”;指缠着不放手为“扭倒费”;形容得理不饶人的情形为“幺不倒台”,等等。可以看出,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多是由一两个有特殊方言义的词组成的,如“黄”、“费”、“幺台”等。这些词也成为了该惯用语的灵魂意义,一旦理解了这些词,就能领会该惯用语的意思了。
2、歇后语
汉语中歇后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因此带有很浓的口语色彩,也最能反映当地的人文气息。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歇后语也不例外,它跟普通话中的歇后语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两种,即“谐音相关” “意义相关”。
(1).谐音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谐音一般多是方言音与普通话之间的谐音,如“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平翘舌不分,于是“治”与“自”同音;而在重庆话中“脚”与“觉”也同音,所以“瘸子进医院”指的就是“自觉”。
(2).意义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意义相关的歇后语很多,如“丰都城拉二胡———鬼扯”、“癞格宝(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等。
3、俗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俗语多是反映重庆人民生产生活的短句或韵语,结构简练,如“包包散,包包散,不要婆婆看。”这里的“婆婆”不是指普通话中“丈夫的母亲”,而是按照重庆人的习惯,指的是“奶奶”。重庆方言熟语中韵语的韵脚一般都押重庆方言音,如“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等。
4、成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成语并不多见,但格式固定,熟识度高,如“正南齐北”指南北都周正,形容有规有矩,非常正式、严肃。“一四六九”是用概数表示“大量的”、“全部的”之义,这里跟古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重庆的方言熟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詈语,如“龟儿”、“格老子的”、“砍脑壳的”在使用这些詈语的时候,有的单纯是为了骂人,但很多情况下用者表示气愤、欢喜等情绪的方式,有时甚至什么意义都没有,只是一种口头禅。
(二)、重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
首先,重庆方言中某些名词的词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其构词语素却完全不同。
例如:相因(便宜),脑壳(头),摸包儿(扒手),红苕(甘薯),梯坎儿(台阶),包谷(玉米),撑花儿(伞),婆娘(老婆),老汉(爸爸|父亲),堂客(妻子),宝器(傻子),幺儿(儿子),孩子(鞋子),男|女娃儿(男|女孩),膝盖(客西头),Y货(次等货)瞎孔(胳肢窝),罗兜(屁股)等等。
其次,某些重庆方言中使用的动词与普通话的动词相同,但词义不同或使用范围有宽窄之分。有时方言中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普通话中好几个词的意思。
例如:“争”字在重庆方言里除了具有普通话的“争吵”之义外,还有“你还欠我几块钱”的意思,如“你还争我几块钱”。在重庆话里“巴”常作动词表示“粘贴”,但在普通话里“巴”字做动词就不能表示“粘贴”,最多只能表示“紧贴”、“黏结”等近似义。装牤(māng)(装傻),舌老(丢失了),摆龙门阵(聊天),告哈儿(试一下),杀鸽(结束)哈脊跟儿(挠痒),达扑爬(摔跤),痴过来(伸过来),空了吹(不可信)拎菜(夹菜)冒皮皮(说大话的人),等。
第3篇:方言调查报告(精选3篇)
第1篇:方言调查报告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一、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声母
1、在普通话中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读音明显,但在重庆方音中没有zh、ch、sh、这组声母,而是把普通话分别读作zh、ch、sh、和z、c、s、的两组声母,都读成了z、c、s。例如:
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言音寨 zhai
在 zai zai 柴 chai
才 cai cai 诗 shi
私 si si2、普通话有明显的边鼻音l、n之分,而在重庆话中是不分鼻音n和边音l的。
另外,普
第4篇:方言与民俗调查报告
关于合肥地方戏庐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合肥地方戏庐剧的调查报告 地方戏关键字:庐剧 合肥 庐剧班 巢县 调查地点:合肥周边县镇 调查方法:搜集材料 民间调查 调查人:陈忠(机械 0804 学号:2008011540)通过对我家乡地方戏曲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地方文化,地方戏曲是 渗透了我们地方文化戏曲最多的一部分下面使我们对庐剧的调查结果。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它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 区,是安徽省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倒七戏因何得名,无史料可考。艺人的传说亦不能解释“倒七”为何意。历史上,主要 流行倒七戏的地区如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霍山等地均属庐州府或在庐州 府周围。1955 年 7 月 1 日,安徽省文化局报省委批准,以流行区古地名为由
第5篇:湖北方言调查报告PDF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PDF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PDF,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调查背景: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就中国而言,一共分7大方言区 分别是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和台湾省)、湘鄂方言区(湖南话和湖北话)、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江西话)构成了以地域为
第6篇:方言调查报告范文(通用5篇)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通用5篇)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最后的结果会记录在调查报告中。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言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背景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
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方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