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假期间带着学校推荐时崇敬的心情和主动学习的需要,在悠闲娱乐间隙之余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这部大作。佐藤学总结了建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规范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借鉴。犹如一缕春风,又仿佛是久旱后的雨露,让我及时汲取营养,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概要如下: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有男女学生混编激活合作性思维;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佐藤学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2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档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数学组王永周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切切实实的进行了很久的学校教育改革。并多已卓有成效。
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书中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如“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书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权”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的激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就像笔者所说,在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之际,本书对我们的确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国情不同于日本。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校规模,班型大小,社会大环境,家庭结构等等都与之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书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长在内十八名教师的学校就算是中等规模了,班级人数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过是30人左右。而我国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达70人。
书中强调“合作学习”,极力反对“分层教学”。但也补充说明“确实,只要是设定统一的教学,’分层教学‘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页)”而我们的教学都是统一设定的。“合作学习”是给了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而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不允许我们的教师任意发挥的。我能够理解“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但这必须是在我们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现阶段,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互惠学习”,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
再有,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教学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学习效率的左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的改革需要坚持至少十年才能见效。我想说,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延长时间,需要“持久战”,而且需要扩大范围,需要发动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可喜的事。如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许多大学、许多古迹的免费参观,许多名人对教育的大力资助,等等。这些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已经对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断涌现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儿等等。这些对祖国的教育显然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我们应该迎合时代的要求,积极的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积极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为社会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适当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012年8月20日
第3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共)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共3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
第4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范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
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
第5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
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
第6篇: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杂言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