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心理健康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30 08:07: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弟子规》与心理健康

《弟子规》与心理健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辑而成,具体列举出了做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在此,我只列举《弟子规》中的个别内容,结合我的工作,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叙中,“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是,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弟子规》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推而广之,对所有的人都要心存爱心。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关爱,当一个人对所有人心存爱心、能真诚地关爱别人的时候,他必定有宽广的胸襟、悲天悯人的情怀、崇高的品质。《弟子规》不但阐述了“爱众、亲仁”的原理,而且指明了如何做到的具体方法。

在《弟子规》中,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一问一答和一言一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当父母有不对时应该如何用柔软的语言劝谏。然后,指出在外应该如何和尊长相处,用什么样的声调和语气,用什么样的眼神和别人交流等等,同时,指出如何做到言语谨慎而守信誉,既要乐于助人,又要善于拒绝不恰当的请求,进一步谈到如何培养爱心,以及亲近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的利益。

总叙中“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是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之后,就可以好好地学习各种学问。她把做人放在首位,做学问放在其次,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现在的学校教育偏重学知识,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做人的道理没有落实,在社会生活中就难以与别人相处,并由此而带来很多情绪的或心理的问题,学习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即使学习成绩很好,如果不能和别人良好的相处,也难以为社会造福。

《弟子规》不但告诉了人们待人处事的道理,而且告诉了人们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是一部规范行为的教科书。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在家里、在社会生活中和别人友好相处,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2篇:《弟子规》与《大学》

浅谈《弟子规》与《大学》

去年,中山大学指定《弟子规》为入学新生的必读书目,并要求上交读后感。一时间,仿佛将名不见传的《弟子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且不管社会热议如何,个人认为,高校此举应当有其做法的原因,所以不作讨论。

说起《弟子规》,实在惭愧,其实在收到中大录取通知书之前都未曾有过了解。也许是高中三年,面对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大多接触的都是课本读物,多多少少带点功利性。终于,高考完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弟子规》,当做任务也好,放松也好,那么就好好读一读吧。

《弟子规》乃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以《论语》为本,具体列举了弟子(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不可否认,《弟子规》有其值得我们大学生认真思考,乃至终身学习的思想,像孝顺父母,亲爱兄弟,严谨守信,平等博爱,热爱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放在21世纪的社会上,也是上进的。但是,《弟子规》毕竟是传统社会用于倡导礼仪教化的书目,如果不加甚解、不加变通地将《弟子规》定为今日孩童的行为规范,甚至大学生的阅读经典,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当然,身为大学生应该有其基本的辨析能力,不会全盘肯定或者否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直是我们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

后来,到了大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接触到《大学》一书。《大学》主要讨论的是儒家的根本问题。阐述了儒家的思想,并指出如何成己、成人的行为步骤,最终达到曾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外王内圣”是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总的来看,似乎出身《论语》的《《弟子规》和《大学》一样,都是讲述了儒家的修身问题。如果只从名字上看,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小时候读《弟子规》,成人了读《大学》的错觉。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朱熹曾将《大学》的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为《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了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从中可知,《大学》里阐述的都是如何净化自身的心灵,格物以致知。里面的步骤也都是靠个人理解,只提倡合乎本心,并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修身一途,玄之又玄。不同的人看同一本《大学》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做法。然而,《弟子规》中却有一个个细目。咋看一下,似乎其中的行为规范都十分正确,让人极具修养,而且,操作起来也是简单易行。但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在21世纪的人眼里,里面的某些行为真的合理吗?

如《弟子规》里有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意思是父母有病了,要先替其尝药。以现在的常识看待,这显然是不可行的。毫无疑问,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但是,不同人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怎么做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这样反而是压抑了人的本性。也许会有一时的效果,但是终究缺少《大学》的倡导诚意,做事必须要源自内心,不要做作。如果是违背本心,这显然与儒家的思想不符了。

还有一句也是不敢苟同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弟子规》里“父母之命大于天”的理念,我觉得这已经是限制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如果凡是都向父母请教,先不说父母的见解是否正确,学生终究是温室的花朵,成不了肩负祖国蓝天的雄鹰。所以说,学生对父母的责备要选择性地听教,对于父母不合理的意见应该理性分析,积极交流,不应一味听取。我觉得这理念也与《大学》里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符。任何事物都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摸索已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而不是盲目听取。

关于孝还有一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仿佛当做标准一般,若是不这样做,便视为不孝。我觉得这已经是非常的死板和压抑了。让人疑问:这样做真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吗?《大学》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人要认清自己,追求明明德的思想境界。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压抑本心。《弟子规》里某些刻板的要求看起来就像是对孔子《论语》的话的断章取义。这种误读,实在不可取。

同时,《弟子规》里也过度强调了老师的地位,“圣与闲,可驯致”。认为老师的思想品德高尚,学生只有通过老师才可提高自己。这明显与孔子提倡的“当仁,不让于师”相违背了。一味把老师当做标榜,其实是缺乏自信,这种人又如何能格物以致知,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怎么说呢?感觉《弟子规》不愧是“规”,种种传统社会的条条框框、礼仪规范已经把学生的思想束缚了。所以,今时今日,我觉得读《弟子规》,更重要的是领悟其先进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其行为。相反,《大学》则是给予了一定的自由,让人体悟“修身”中思想的升华。具体怎么做,在于个人,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方向接近“外王内圣”的境界。当然,《大学》所阐述的理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怎么选择,如何辨析,都是“修身”中会遇到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多读经典,多多思考,总是有用的。

第3篇: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共五个大方面。

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是要求我们要仁、要义、要礼;次谨信,是要求我们以礼、以信;余力学文,则是要求我们“智”。

可以说《弟子规》五方面就是要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取向, 其中仁是核心,义、礼、智、信是不同场合的不同体现(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古代称为五常,从宋代起它就和三纲联用。三纲、五常这两个概念,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如果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的話,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弟子规》与心理健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与心理健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