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管理故事
管理故事:枕头、排队与服务意识
服务无小事,如果企业能够洞悉“小事”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会获得更多的客户。
我的一位朋友是飞来飞去的培训师,偶尔聊天时,他给我讲了关於枕头的一次经历。由於经常要穿梭於各个城市讲课,入住酒店就成为家常便饭。他这个人有个怪毛病──喜欢睡高枕头,自我解嘲说是“高枕无忧”。在外地培训,他通常都是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总是把另一张床上的枕头放在自己床上。往往在第二天,客房的服务员都会把他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一来二去,他觉得总是麻烦服务员,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於是就养成一个习惯,第二天总要自己把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
有一次出外讲课,由於实在劳累,第二天起床後就把换回枕头的事忘了,晚上回到房间,却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枕头变了,下层是一个普通枕头,上层是一个散发淡淡药香的保健枕头,而且比普通枕头高了一些。再一看,床头柜上有一盒“金嗓子喉宝”,另附一张便条。便条的大意是:本酒店欢迎你的入住,并感谢你能来本地授课,为表示本店心意,特送上一盒“喉宝”。最後是酒店客房部经理的签名。从此以後,他对这家酒店的印象特别深,一有机会到这个城市,不仅自己入住,而且介绍朋友入住。
这家酒店是如何去发掘并满足客人的一些个性化需求的呢?有这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吗?酒店客房部的经理与这位朋友交流时讲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服务工作的灵活性很强,因此对培养员工服务意识的要求远大於制度的刚性要求。能够真正站在顾客立场,为顾客着想,才是真正优秀的员工。因此这家酒店非常强调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先有了这样的意识,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能实现优质的服务。
谈到服务意识,我想到在一些连锁店和速食店的经历。无论在麦当劳还是在肯德基,当顾客在收银台前排队时,如果一个柜台的人较少,而另一个柜台的人较多,人少的柜台收银员一般会主动招呼顾客到自己这边排队,从而减少顾客等待时间。在一些大型超市,在收银的高峰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溜冰鞋的年轻员工,在各个收银台前溜来溜去,如果发现某个柜台的人较多,就会邀请顾客到人较少的柜台去,还会帮顾客拎拎包、抱抱小孩之类的。
无论是枕头,还是排队,都是非常小的事情。正如我的那位朋友说的,就算枕头矮一点,也不会有太多的报怨。但服务无小事,有些小事可能顾客并不在乎,有些需求可能连顾客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但如果服务企业和服务人员能够洞悉这些需求并满足他们,不仅仅能给顾客更多的满意,更大的惊喜,企业对蠃利的期望,员工对发展的期望,都可以在这些小事中得到实现。
所谓的服务意识,不仅仅局限於对顾客的服务中,在任何企业、组织、团队中,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应该具备这种意识。我的一位朋友新到一家谘询公司,个人能力非常出色,却因一件小事不得不离职。在一个大型项目中,项目团队分为两个小组完成最後的工作。由於不太清楚任务的难度和工作量,这种分配是暂时和粗略的。在临近午夜一点时,朋友所在的一组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带着劳累和疲乏,他回家了。但是小组的另一些成员并没有回家,他们留了下来,帮助其他人按计划完成了项目。此後,这位朋友发现在团队的工作不太好开展了,上司看他的眼神似乎也变了,工作不再有乐趣,於是只能辞职。他有没有考虑过当时项目小组其他成员的心态呢?最初的分工并不明确,有可能自己分到的工作是比较容易的,也有可能由於自己能力强,效率比别人高,但在其他人都在加班的情况下,却因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了人心。
可见,在组织中,服务意识应扎根於每一位成员心中,尤其对於团队领导,作为团队核心,服务意识更是不可缺少的。或许可以做个不太合适的比喻:组织中的每一个层级,应该把上级当成自己的供应商,把下级当成自己的顾客。把上级当供应商,是要从他那 获得资源;把下级当顾客,是因为工作业绩要靠下级来完成。作为组织层级最低层的员工,往往是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人,对他们的培训重点,当然应该是提高对顾客服务的意识。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服务意识有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内部的,是组织中每个层级之间的;一是组织外部的,是组织与顾客之间的。在这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社会中,对服务意识的强调,早已经超出了“微笑服务”、“关怀服务”的范畴,不仅要能够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还要把顾客当作事业夥伴,当作是一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同道。
第2篇:管理故事
红烧肉的激励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如雨……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象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一天的活,一个上午就干完了。
中午,伙计王不解偷偷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嘛?”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哦!”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笃笃地吃得那么香。
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明。
正面想一想,这种精明其实是一种很用心的激励手法——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励!“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有劲头”是个永恒的而且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千万不能墨守陈规!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
老板为什么要单独在每个人碗底放红烧肉,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分享?红烧肉单独放在每个人碗里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放在桌上共享的激励作用,究竟哪个会更大一些?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在获得有效激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故事中的老板这么做,意在激励每一个人,而那位老板的做法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如果红烧肉
放在餐桌上共享,激励的效果当然有,但是,一定比单独放在碗里而使员工获得激励的效果小。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
用激励每个个体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一定比用激励全员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更为有效。因为后者,激励手法单一,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效果(个体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而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目的,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最大化,个人绩效不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又何能最大化呢?
有人可能提出,老板虽然使用的是前一种手法,即激励个体,但老板也是给所有的人红烧肉呀,这与放在桌上大家共享有什么区别?的确,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个体性是不够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的,就算每个人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腻的,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好的形式结合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
哲理故事:倒立看人生
1.成人之美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哈利法克斯 —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航天员,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壮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当时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默想:团队的成就是我的成就你会不会欣赏同事的成就呢?你会不会愿意从心里给别人热烈的掌声?『成人之美』不但是一个修养,更是一项美德
2.镜子
『不知谦恭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到物质上的损失,而且还将因此失去一切生活上的情趣。』— 莫泊桑— 一个童话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有一只流浪狗,无意间闯进一间四壁都镶着玻璃镜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的狗同时出现,它大吃一惊,这只狗便龇牙裂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而镜子里所有的狗看来也都十分生气,每只狗的脸上也出现怒吼的面孔来。这只狗一看,简直吓坏了,不知所措,开始绕着屋子跑起来,一直跑到体力透支,倒地死亡。』
默想...这好象也在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要是这只狗肯试着对镜子摇几下尾巴,情形就会完全改观,镜子里的狗儿必然会回报它同样友善的举动。试着对你所处的恶劣环境或人们,更积极主动的表达心中的善意,情形必会有所改善。
3.奇妙的一盆花
『人不是环境的创造物,乃是环境的主宰。』— 迪士尼 —有一对夫妇开车经过一间乡下的商店,停下来向商店的老板借用化妆室。她一进化妆室便看见一盆盛开的鲜花,放在一张旧式但却非常雅致的木头桌子上。洗手间里收拾得很整齐,可说是一尘不染,这位太太使用过之后,也主动的把洗手台擦拭地干干净净。太太回到车上前,对商店的老板说,那些鲜花可真漂亮。『这位太太,你知道吗?我放在那里的旧花,已经有十多年了。你绝对想不到那小小的一盆花替我省了多少清洁工作。』老问得意地说道。
默想:用一点巧心,就可以使我们所处的环境更美好,毕竟干净的环境人人都不想破坏,但如果是一个脏乱的地方,只会变得更加的紊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适用在任何地方。让我们常保一颗干净的心灵,以致一点污秽都能立即察觉,同时也因此能和那些心灵高尚的人彼此影响。
4.玫瑰的朋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 有一天,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从土堆中散发出非常芬芳的香味,他就把这堆土带回家去,一时之间,他的家竟满室香气。路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吗?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或是价格昂贵的材料?』泥土:『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那么你身上浓郁的香味从哪里来的?』泥土:『我只是曾在玫瑰园和玫瑰相处很长的一段时期。』
默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同的味道。让我们不但是靠近玫瑰的泥土,吸收它的芬芳,更自我期勉,也能够成为可以带给别人香味的玫瑰。
结语
看完了以上4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想呢?我们平日忙碌于工作中,可曾停下脚步,细细观察周遭的事物,静下心来看看以上的小故事,你会察觉从小故事中竟能获致生命的真谛,也因此而让你的心灵更加澄澈明净。要从工作中得到乐趣,首先不要让自己变成工作的奴隶,而要让自己变成工作的主人。无止境的日夜工作,正如无止境的追逐玩乐一样不可取。
我们天天讲学习,可是我们伙伴中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学习到底有多重要, 甚至有的朋友觉得学习根本不重要,因为大多的博士生,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有的有工作工资却经常不如初中生,那学习有什么重要,他们好象学了也白学,对不对?
对,你说的很对,但我想问一句.这些大学生,博士生的老师通常有几位是百万富翁?是不是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说他们不能教这些学生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立刻转变成赚取财富的工具!
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赚到一百万,又如何教我们赚一百万?我们要赚一百万,一千万向谁学习,是不是要向赚过一百万,一千万的人学习而不是向身边没有赚过一百万的学习,对不对?
我们要知道山顶上的风景要问谁,是不是一定要问上过山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