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9 08:04: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现实,对比导入 。

同学们,当你迎着朝阳驱车在公路上的时候,当你精神饱满走在校园大道上的时候,当你依偎着父母散步在大路上的时候,你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路旁的那一列列大树呢?他们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自由发言)那么在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今天让我做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博才一(3)班的同学们,一起去散步,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同学们提意见,并学习重点字词。

2、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来朗读课文比较合适?

(明确: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3、全班配乐齐读,并思考:行道树是一列___________的树(填入相关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填充,明确: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2、忧愁和快乐从词义的角度看是一组反义词,用它们来形容行道树矛盾

吗?仔细品读文章,找出:行道树为什么忧愁,表现在哪里?行道树为什么快乐,表现在哪里?(合作学习)

各自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明确如下:

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

C、不被人理解。

快乐的是: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3、设疑引导把握主旨。

(1)忧愁与快乐两相比较,哪个更大些?忧愁>快乐。那么学到这里,老师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在城市里,大树们会有那么多的不幸,那为什么他们不打道回府,回到原始森林里去吸露,去玩凉凉的云呢?

自由发言,答案不拘一格。教师小结如下: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而是

默默无闻,心甘情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居民提供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绿阴,为城市迎接太阳,他们是以为人们服务为乐,以奉献为乐!

(2)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3)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好人伟大的人 大写的人奉献者。

(4)行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引导学生讲:古人,今人,名人,身边成功人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5)学习本文你思想受到触动了吗?

启示: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4、到此为止,你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继续探究,品味语言,深入学习)

四、温故知新,作业 延伸。

1、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优美有富有哲理的散文,通过倾听行道树的自述,对平时司空见惯的行道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了解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而痛苦的,行道树象征了那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现在我们再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一起在行道树下,感受千古传诵的奉献精神。

2、布置作业 :

(1)、以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造三个句子。

(2)、搜集具有奉献精神的动植物的例子,并说明原因。

(3)、采蜜:摘录本文中优美的或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反复品读。

第2篇: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

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

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辨证的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议论性的文眼),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辨证的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

课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2、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3、教师准备上课用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罗阳街道旁的行道树,说说自己对行道树的印象。

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美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简介作者

请哪位同学来介绍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补充。)

明确:张晓风,女,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她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文学系。

三、默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字典,疏通文字,并以──的行道树的形式,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题目加个定语(说说理由)

(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发言,在此基础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的主旨。)

老师:(过渡)听到同学们的精彩发言,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那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自由朗读课文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说一说理由,有感情的读一读。

学生先说理由,再读,其余学生给予评价,教师顺势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五、学生在上环节的基础上,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学生发挥想象在作业本上用画笔创造性的勾画行道树的形象,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自己解说自己的构思

七、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老师:(过渡)同学们画得好,说得更好。接下来我们对课文内容作具体的探究。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揭示课文主旨、富有哲理性的话,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老师:(过渡)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这句话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在小组内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课堂发言,在班上讨论,进行集体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设计问题,并筛选、整理,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准备: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苦熬、孤独、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怎样理解深沉?(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而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老师:(顺势引导)行道树的痛苦与深沉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无私奉献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可以称为什么呢?(伟大的人、奉献者、大写的人──)

老师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八、拓展与延伸

老师: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肯定。)

九、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老师:(过渡)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与精神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当然,在同学们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开展质疑问难活动,通过我们的讨论解决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班上做集体探究。

问题准备: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提示:堕落的本义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提示:不矛盾。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5、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6、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十、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或感悟。

十一、小结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十二、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自主探究《第一次真好》。

第3篇: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 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见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行道树》的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城市道路旁种着一行行的树我们把他们叫做行道树,每天我们都从行道树身旁走过却很少注意它们,关心它们。在我们心里它们仅仅是一棵树而已。但在作家张晓风笔下,他们却是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的人的化身。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行道树究竟有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识记字词

三、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年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霜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四、整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更警示我们:怎样的奉献才是真正无私的奉献;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奉献者的真正支持;怎样的人生才是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真正的人生。其思想内涵丰富,遣词造句富有意蕴,倾注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极具现实意义。

针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语言中的哲理,真正理解奉献的丰富内涵,在探究中深化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平等交流,思索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奉献的内涵,思索人生的真正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2009年9月22号

教学内容

行道树

第 课时执教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 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教学重点】:见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一、导语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板题)

二、解题

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

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

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在我们认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道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道树》教学设计1

《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是张晓风一篇短小而精美的散文。如何实现“短文厚教”、“小文富教”呢?从笔者教学实践看,要紧扣“短”的特点,组织反复整体诵读,移步换景,“读”径通幽。

一、初读,整体感知,填写“我们是一列的树”

学生自由诵读,勾画圈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完成思考和填空。教师组织交流。师生在尊重个性化认识、开放性认识的原则下,共同补充完善。

生1:是一列立在城市飞尘里的树。

生2:是一列离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