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架起理解的桥梁散文
架起理解的桥梁散文
十几年以前,我曾在1992年出版的《星星诗刊》第8期上阅读到诗人余飞写的一首小诗《面对编辑》,原诗是这样的:
声音把心事吊起
成为挂在笔尖的风铃
在期待中丁丁作响
好多文字想要张贴
像白云贴在天空
让阳光翻阅
我看见有些未走过的路
在你的额头上
蜿蜒成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由于职业的关系,在教学之余,阅读成了我消遣时间的习惯。期间也从邮局向报刊投递过稿件,偶尔也有“豆腐块”变成了铅字。那时,报刊编辑,在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有着神圣而崇高的位置。
正因为如此,《面对编辑》这首小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以下是我当时阅读之后写下的感想:
爱好文学、初学创作的人,心中最容易记起的就是编辑同志。因为作品的发表,必须经过编辑这一关。“编辑”就是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但往往被投稿者不为理解。因为每年被他“枪毙”的稿件成千上万,常常而获得石沉大海的投稿者的怪罪。殊不知,一篇稿件的是否采用,有诸多因素。不过有一点要相信的是:编辑对所有收到的稿件都是经过仔细审阅过的。
“声音把心事吊起/成为挂在笔尖的风铃/在期待中丁丁作响”,每件稿件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劳动,是一种精神跋涉之后的期待。“声音把心事吊起”道出了创作都是用心来感受生活的“声音”的。再将这些用心体验的感受从笔尖流出成为一种期待中丁丁作响的“风铃”。希望得到编辑的“倾耳细听”,最终达到使广大读者能感受“风铃”之声的目的。
“好多文字想要张贴/像白云贴在天空/让阳光翻阅”,饱含“心事”之声的“风铃”,希望丁丁作响地传达很遥远,将这种声音化为文字,在湛蓝的天空中像那贴着的朵朵白云,让金灿灿的阳光给予照射。也就是说,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在空间上占有一个位置,在时间上“让阳光翻阅”。但也有“风铃”的声音最终只是一种期待,却没有得以接受,那化成的文字想象白云一样“让阳光翻阅”,却只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想要”的心情,但这有没有那种“付出”的得到呢?
“我看见有些未走过的路/在你的额头上/蜿蜒成句”,这就是“风铃”之声传达之后的得到,文字之所以没有被阳光翻阅,有它不成熟的地方,有未走过的路。而作为编辑,在他的'额头上对“未走过的路”,“蜿蜒成句”地显示了出来。
面对编辑的审阅思索,也就是他对“我”付出的显示,我们应真诚地理解。
这首诗,实际上是为作者与编辑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这首诗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而诗中所指的是纸质报刊编辑。我相信只要有过将自己的稿件装在信封中从邮递向编辑部投稿经历的朋友都应该体验过那种稿件投递后而苦苦等待却杳无消息的那种心情。其实,就我个人而言,那时常常这样去投稿,既花钱又费时,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别人读到自己的文字,只不过是想借报刊这种渠道向众人公开而已,这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追求,但在当时这种追求与愿望想达到,对我而言,是非常之难的。我至今都还保存着那时的样刊与样报,统计了一下,能够变成铅字的“豆腐块”也才二十多篇(首)。
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各地的站竞相脱颖而出。我也跟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再也不像十几年之前一样,艰难地用笔在稿纸上“爬格子”了。只要在生活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就可以随时地坐在计算机前,敲击键盘,再很快地按步骤轻点几下就可以将文字上传出去。在站上,只要公开发表出来,或多或少总会有读者光临阅读,此时,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丝的欣慰。
站中,文字的审核过关,必经编辑之手这一关卡,所以就出现了网络编辑这一名称。而作为网络编辑,与纸质传媒编辑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是义务性的,审稿完全是一种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所以,站在招聘义务编辑时,条件中,有提到一点:要保证每天有两个小时的上网时间。我想:这才是关键。如果一个人的其它条件都符合做一名义务编辑,而每天却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上网时间,那也是做不了一名称职的义务编辑的。那些合格的编辑,除了白天有条件或工作中有机会上网时间之外,要么就是在深夜或凌晨当别人已沉睡之时还在游走于网络之中。我之所以只做了一段时期的实习编辑后来却中断了,除了自己身体状况(不宜常常在深夜或凌晨时上网)与能力有限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上网时间保证不了。
网站的管理也是具有人性化的,虽然说义务编辑有时却有特殊事情不能到后台审稿完成当天的任务,但可以请假。既然自己申请做了编辑,总不能请假太频繁吧?这样,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样,影响不好。给人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感觉。所以,我还是在自己的拙文中写出了退出编辑岗位的想法。并且也在编辑后台向其它编辑朋友们,申明、道歉退出的一种无奈之感。
未做过义务编辑的朋友,是很难体会到编辑之苦衷的。我也在网站上阅读到有关“编辑之感”的文章,既有出自编辑之手,也有出自作者之手。其实,编辑也是作者,作者之中,能胜任编辑工作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那么多符合条件的作者未申请做义务编辑,我想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定也包括无充足的工作之外的时间上网这一点。
无论是作者写文向编辑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也好,还是编辑发文倾吐“当编辑之难”也罢。我很赞同带有“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这种观点的文章。既然大家都在说,自己作为一个写手的目的,是把文字作为一种心情的放松,并不具有功利性,那么,最好是相互之间都要淡定地去看待一件事情,这样,大家才会真正为写文而快乐,为快乐而写文。如果写出的文章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烦恼,那就失去了用文字放松心情的意义。
在作者与编辑沟通上,作者对编辑谈得最多的是审稿中“编者按”与文章评定中“推好、加精”以及“审稿快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确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但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带有偶尔性。有关此类话题的文章中,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的观点,我这里就不再啰嗦了。从我接触并入驻好心情以来,很多文友们谈到的某些现象,我也遇到过,但我却是淡定地去看待的,只要文章能审核过关发表出来就行。所以,在写文中,让自己的心情真正得到了放松,使心路历程能有所记录,多年以后再回头能比较清楚地看见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人生之路。
编辑对作者讲得最多的是审稿中一般写作常识性要求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来讲,并不是知识上的不足,而主要是一种写文过程中细心的态度与检查修改的习惯上的或缺所致。我在做实习编辑的时候,所发现的在一些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错别字与标点符号方面的问题。如不是这些问题,有些文章还是写得不错的。文章写好后,再从头至尾多检查多修改,是一种认真的写文态度。
总之,有关作者与编辑之间探讨的文章,编辑与作者都写了不少,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喜爱的站越办越好,在相同的对文学的爱好之中,真诚交流,相互提高,共同进步。正是这种愿望,而使我想起多年以前有关编辑的一首小诗,作为作者中的一员,《面对编辑》,我们相互之间要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拥有一份好心情。
第2篇:架起理解的桥梁
架起理解的桥梁
一、主题班会课的实施
(一)童年的回忆
随着美妙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的一张张学生的亲子照,拉开了主题班会课的序幕。
每一张的亲子照都有着甜蜜的回忆,在父母爱的关怀下,孩子们健康地成长,然而,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好象出现了隔膜,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孩子越来越不理解父母了。
(二)对话加深理解
1、小品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来反映家庭中的小矛盾,如:家里来电话了,父母总是抢着接或者事后追问是谁打的;父母好象还把同学当小孩子,经常唠唠叨叨地嘘寒问暖;亲子话题总离不开成绩,父母总爱将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同学比较„„
2、欣赏歌曲《shall we talk》
精心挑选了歌曲《shall we talk》的flash,部分歌词选摘如下:孩子们只会贪玩父母都只会期望,为什么天南地北不能互相体谅,蟋蟀对着螳螂有什么东西好说,好想过去牵着手去上学堂,请你说我们为何变成陌路人的模样,请你说还有什么比沉默更难堪,难道互相隐藏,就能避免了失望,表白有什么可怕,请你不怕为难不要拐弯„„
3、亲子对话
小品的内容以及歌曲《shall we talk》的歌词都极大地引起了在场家长和学生的思考,大家都敞开心扉,进行了一次无拘无束的对话。以下是部分“亲子对话”的课堂实录:
主持:我们都很喜欢与同学交往,但家长不允许,甚至打电话家长都要过问。
学生:对啊,正如小品中所反映的,每次来了电话,总是抢着接,要么就是事后追问是谁打的,要么是听同线电话。
家长:打打电话,可以加强沟通,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有时能打整个钟头,时间好象长了些吧?
家长:我也知道要尊重我女儿,但有时候心里真的急,不知道她交上什么朋友,你们想想,如果你们能主动与我们家长讲讲身边的同学,让我们了解、放心,这样不就可以避免以上的情况吗。
学生: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可为什么你们处处都要管着我们,我们很渴望自由。
家长:我们家长也知道你们长大了,但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
主持:每一次话题总离不开成绩,爸爸总爱将我的成绩与其他同学比较,其实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话题了吗?我们不想老围绕着成绩。
家长:希望你们能理解做爸爸的心情,我的儿子是住宿的,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那当然很想知道儿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要知道,这是父母的关心啊。
小结: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平时我们都不愿意拿出来沟通,而沟通正是理解的基础,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通过这次的对话,也许不能让学生马上能理解到父母的爱,但是我们至少要学会对话,学会感悟,学会慢慢去理解差距背后隐藏的爱。
(三)体验“当父母”的辛劳
此环节的构想:在某杂志上曾看这样一个报道,新西兰一间小学发起一个“养鸡蛋”的活动,学生必须把鸡蛋随时带在身边,20天后,再把鸡蛋完整地交给老师,才算完成,这对学生的耐心和能力是一个挑战。看了这个报道后,让我想到了这个班会课,可以让学生来体验一下照顾、保护一个生鸡蛋的感受,从而来体验父母的辛劳。
准备工作:提前一天把生鸡蛋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必须把鸡蛋随时带在身边,并且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把鸡蛋保护好。
班会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保护了一天的生鸡蛋,大家都兴奋地谈论着保护鸡蛋的感受,把课堂气氛推上了新高潮。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学生1:为了使我的鸡蛋完好无缺,我给鸡蛋包了一层又一层纸,还放进了瓶子里,可还是碎了,我觉得好辛苦。但爸爸妈妈却不能把我们放进瓶子里啊,他们把我们从小养大真太辛苦了。
学生2:为了保护它,我做了很多努力,我要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生3:我觉得这件事是做给自己的,中途有一点偷懒,都会影响整件事的完美。鸡蛋是那么脆弱,我不得不在吃饭、上厕所、洗澡、玩耍、上课的过程中,小心翼翼,无法尽兴,连睡觉也不甜了,因为鸡蛋就在枕边不远处放着,我第一次尝到了吃不香睡不甜的滋味。
家长(笑):你们小时侯父母就是这样照顾你们的呀,其中有多少个24小时呢?
小结:在这个活动里,鸡蛋已失去其世俗意义而具有了独立精神,它从厨房迈向学校,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谈感受,体验了父母的辛劳,懂得了体谅和关爱自己的父母。
(四)聆听父母的声音
“仔仔,你知不知道妈妈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吗?就是庆祝你刚满1岁生日那晚,刚刚切蛋糕的时候,见到刚学会扶着椅子走路,那时我们都好开心。”这段录音是谭俊鸿同学的母亲录下的。“这是你迈出的第一步,我真的很开心,马上就照下了不少照片,现在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我们都很安慰。虽然现在我和你爸爸工作比较繁忙,但在百忙当中基本每晚都准备宵夜等你回来,见到你吃下去我就已经好开心了,我心中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身体健康”。在听谭俊鸿同学的妈妈深情地道出她对儿子寄予的厚望时,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同学们都被感动了。
“阿钊,你还记不记得当初爸爸送你去聚华园学校的时候,当时你真的哭得很厉害,做爸爸的也理解你,但没有办法,希望你能读好书,能成材,其实你很难受的同时,我的心也是不舍得的,非常难受,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关注着你的生活,学习……”。录音放完,教室里一片宁静……
最后,播放歌曲《留给女儿的说话》,在悠扬的歌声中,又再一次传出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情的一番说话,在场的家长老师学生又一次被感动了,父母的片言只语深深地扣动着我们的心弦。
二、主题班会课的反馈与思考
这节主题班会课的效果不错,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赞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点子抓得好。切切实实地通过对话、体验和聆听解决了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解问题,不仅激发了双方对话的兴趣,亦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二是课堂气氛控制得好。首先在“亲子对话”中,班会课成了两代人心灵沟通的舞台,大家都听到了对方的心声,坦诚交流,把班会推向了高潮;然后在“体验当父母”环节中,同学们都踊跃地争取发言,大谈当时保护生鸡蛋的感受,令课堂气氛出现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在“聆听父母的声音”中,很多同学都说感动了好几次,尤其听完家长的录音后,好几个女同学都忍不住哭了,甚至一个教英语的听课老师也当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值得思考的是,班会课外延的效果究竟如何,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家与父母倾心交谈,加强理解,要追踪了解,要总结经验。因为,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发展历程,确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第3篇:《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活动记录
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更加体谅理解父母,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二、活动流程:
1、故事导入活动话题,让大家明白与家长沟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2、案例分析,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的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3、个人分享,在今后生活中自己具体要做出的改变,去拉近与父母的距离。
4、每人写出要对父母说的心里话,以信息的方式传达。
三、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开始理解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与父母沟通时的表现,并且意识到与父母的沟通理解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大家表达了对父母的心声,知道自己要哪些地方去行动,去架起与父母的沟通理解的桥梁,拉近自己与父母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第4篇:沟通、理解、信任 架起心灵的桥梁
››学习高三,迎接段考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珍惜今天,努力学习››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半期考试动员 第...››争做遵规守纪好少年 国旗下讲话››关爱生命 关注交通安全 六年(6)班››第十六周国旗下讲话——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亲爱老师、同学们: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沟通、理解、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有归属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是通过沟通实现的。
沟通是传达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桥梁。其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讲话”,是沟通的主要方式,有人说我们每天都在说话,谁不会沟通,这是真的吗?
这个情况大家一定不陌生,很多的家长、老师反应,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