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原创)
——龚普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及情感。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英雄诗人---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短歌行:
本文是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四言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苦闷。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中寻找线索,试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情感解读---为何而忧?
问:诗人到底忧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忧情”。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明确]:三优:人生短暂;求贤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徊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三)艺术手法解读---何以写忧?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组后欣赏《短歌行》歌曲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附:板书设计
第2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课堂实录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师:同学们,曹操这个人我们比较熟悉,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奸雄,会耍手腕,爱面子„„ 师:能不能具体举个例子? 生:曹操以借献刀之由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到一个故友家,人家磨刀霍霍向猪羊想热情款待他时,他起了疑心,认为要暗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来在逃走的路上碰到为他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将错就错也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充分说明了曹操的生性多疑,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语言表述流畅,叙述很生动。请坐。
我想,大家对曹操的认识还是有些偏颇的。讲之前先请大家翻一个句子:“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 生:说曹操,曹操到
师:为什么这么翻译?曹操就是恶魔?
生:这说明我们把曹操当一个坏人。
师: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公正的来评价一下?
生:„„
师: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吗?
生:《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师:好,你们现在认为他至少在哪方面卓有成就? 生: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
师: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三国志》中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鲁迅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建安年间,以曹操为代表,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三曹”和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在文学上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师:(投影——“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师: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有谁知道?
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资料)
师:讲的很正确,请坐。曹操素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统一天下拼的不仅是武力,还要讲求谋略,但谋略从何而来? 生:人才。
师:对,人才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会,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揣摩一下诗人在诗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甲生读(平淡)师:曹操是一代枭雄,应该读壮阔一些,他是想平定南方,不是借酒浇愁的,应该热血一点,他是一代枭雄嘛。师:请你朗诵一遍
·乙生读,快了
师:请一学生评价
生:总体很不错,有气势
师:有没有不足之处?
生:快了,可以慢点。
师:你来读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读出雄浑之气。
·丙生读,把握较好。
师:又有了升华的地方了。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这首诗,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生:齐读。
师:现在,请大家三人一组,对照注释,理解一下这首诗。注意圈画诗中的重点字句,并赏析批注。把握曹操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三分钟时间。
·生讨论
师:作为一首诗来说,肯定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那么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生:忧
师:所以全篇诗作都是在谈忧,抒发忧之情,那么,在三国鼎立时期,他为什么而忧?我们带着问题,体会曹操的心境,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大家的忧已经读出来了,但是读得太忧的话,是不是曹操的本意?他到底为什么而忧?。全诗分为两节,上下两节再分别划分两节,怎么划?
生:四个小节
师:我们来看,他“忧”的是什么,他这种忧的感情又是怎么贯穿下来的,我们来看诗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不是说忧,忧什么?我们古诗中写酒的不少,谁能举个例子?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师:很好,那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忧的是什么? 生:人生短暂、易逝。
师:(板书——一忧:人生短暂)分析的很准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杜康能不能解此之忧?
生:我觉得不能,他喝完了还是忧,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既然杜康不能解其忧,那什么才能解决?他开篇所叹的是自己的人生短暂,还是在写别人的人生短暂?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来招纳贤士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别人的人生短暂,你们还没有成就事业,来投靠我吧,成就梦想。
师:好。除了忧自己和别人人生短暂,希望别人来投靠我,除此之外还为什么而忧?看下一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用典,看课下注释原来是指男女之间的相思,你穿的这个小衣服真好看,我整天想着你,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在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契合了曹操的心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即使我不去,你也给个信啊?他想用这个典故,暗示后面那句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天天都在想着你呀表达了他希望那些贤才来主动投奔他。
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话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意思是说你们来,我的属下会鼓瑟吹笙迎接你。
师:所以,他还是在忧,忧的是什么?
生:怕贤才不来
师:(板书——二忧:求贤不得。)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下曹操渴慕贤才的故事或是他对待贤才的态度? 生:(讲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
师:(补充曹操烧山求贤请阮瑀的故事及曹操对待陈琳和陈宫与魏种的故事)
这是第一大节,曹操的忧是通过其慷慨之气体现出来的,我们读慢一点,大家体会这种忧的变化。(生齐读)
师:第一节看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句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他想干嘛
生:比兴。将人才比作月亮。他想招揽人才,掇,摘取
师:拿明月比喻贤士,我什么时候可以把你招揽过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虑,这种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生发出来,绵绵不绝,由此可见,他这种忧是持续性的。接着看以下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怎么解释。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这里写了两种人才的不同态度,一种是主动来投奔曹操的;另一种是处于彷徨犹豫不决的,乌鹊比喻那些贤才。
师:他解释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疑虑?到底是曹操去寻找贤士还是贤士自己找来了?这里的屈驾,是尊称还是谦指?(尊称),所以此处应该是贤士来了,千万不要以为是曹操寻找那些贤士去了。最后两句找同学说下它们的意思。
生:(翻译)诗人渴望天下贤才都来归附,表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师:同学说一下到底贤士来了没有?
生:来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师:既然贤士已经经历千辛万险来了,为什么还忧呢?
生:贤士来了,但还没有成就大事,也忧照顾不周。
师:所以,除了忧人生短暂,忧贤士不得,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忧,功业未就。三忧一脉相承。功业未就是对贤士不得的升华,这个升华就是贤士来多少,我都不会感到满足。(板书——三忧:功业未就)
同学们,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生:„„用典。
师:那我们来概括一下用典的好处吧: 师生概括:(板书)1.丰富诗歌的内容含量;2.使语言更加凝练,庄重典雅;3.扩大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师:这首诗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我们应该将这首诗背下来。下节课提问背诵默写,好,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还算满意,但对题目短歌行的解析省略了,课下问了同学“行”是什么,有的学生知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长歌行和短歌行。当我问及长歌行和短歌行的区别和特点时,学生顾名思义地答道长歌行篇幅较长,短歌行篇幅较短。对于长歌行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烈短歌行是微吟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这一特点就一概不知了。这是本节教学遗漏疏忽之处,后来又补充了这一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知识积累。另外,在诵读的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没有深入的去揣摩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读不出曹操那种渴慕贤才而不得的那种忧愁与苦闷及诗人的所表现的内在的那种雄浑气魄。我想,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结合诗歌背景,走进作者,抓住诗眼,反复诵读揣摩,方能感悟诗歌的内在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短歌行》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那些所谓阴暗中的心虚,曲折中的胆怯,陈旧中的慌乱将被赶走,即将消失灭亡,应留下的该是那位“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关云长吧?该是那位在天姥山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吧?该是那位握剑长歌、醉卧沙场的辛弃疾、陆游吧?
我也被深深地灌醉了,醉卧在酒的酣梦里„„„„„„
师:感谢曹薇的哥哥的文章!我想他的妹妹以后也会很厉害。其实这篇文章很敏感地把握住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酒。他揭示了在不同人心目中酒的不同作用。咱们接触过的酒的文字不少,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生: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笑)。
板书:酒是喜(笑)
师:还有?
同学二:红酥手,黄藤酒
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教师板书:酒是悲
同学三: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教师板书:酒是愁
同学四: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解忧
师:他也说过“忧从中来”,李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看来用酒来解愁和火来灭火一样。同样也是李白――
学生四:举杯 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刚才的文章里说“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师:还有没有?
学生五: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豪情壮志,豪迈。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
而古今无数的文人更用酒写出了无数美丽的诗篇,比如今天学的《短歌行》
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学生齐读。
师:可能都没有预习吧。譬如的譬读错了。如果曹操泉下有知,恐怕也会被气死。(众笑)。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教师朗读。
再来读一遍。学生再读。
师:好多了,后面还会继续练习。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生:忧
师:忧什么?
生:人生之短。
师:而且短得就像――
生:朝露。
师:而在提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其实很忧,用什么来解忧,能不能解忧?
生:不能。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明忧从中来,还要用酒来解忧。那么这种忧,人生之短,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弃疾:在梦中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后却突然降回无情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师:再如苏轼?
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生:做大事。
师:曹操用不着我给大家来介绍,作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做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他觉得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事?
生:招纳贤才。
师:那么从哪儿开始转入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刚才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
生:注意到了。
师: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参照注释,这首诗原来是情诗,作者把情诗化用过来,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贤若渴。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作者由慷慨激昂转入柔情蜜意。
大家把这几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后面的迅速阅读一下。我请同学为我们解说一下后面八句。可以参照注释。
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这八句诗?
有没有?很简单的?
同学五:(学生实际上是在进行口译——铁皮注)。
师:他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下。
下面几句话有些奇怪: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么个老头,居然要去捉月。
生:他喝醉了。
师:的确,一个正常人不会如此。但是,喝醉了能写出这么工整的诗吗?他说要摘月亮实际上是比喻。人才就象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
大家再注意这一句:月明星稀,――星星稀少,你们认为这里的月明星稀是不是仅仅是景物描写?
生:不是,是说贤才很少。
师:这种观点我比较赞成,但是这仅仅是参考,在文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所以说最后作者发出了一个召唤: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举周公的例子作结,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在五班有同学说是一种霸气。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好,再读一遍,开始!
(学生齐读)
好。其实大家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是一首招纳贤才的诗。假如说,现在你是一个人才,某个公司老总,就假如说是曹操吧,曹操是怎样劝说,或者说希望人才归自己的,用哪些方式?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
师:哪些条件?
生:高薪,高职位
师:也就是说待遇。
板书“待遇”
生:好的工作环境。
师:还有?
生:尊重
第3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案
襄州二中 邹晓慧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才能在此的基础上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因此本设计在课型上主要充分体现为诵读课型,希望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再读读中体会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和《短歌行》中蕴含的生命自我意识,以及曹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真诚与坦然。为此将本文的课程三维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疏通大意,理解内容。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文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深层意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归纳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汉末年人们生命意识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责任感。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
第4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蒙城一中
刘士卿
教学目标: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了解诗歌体裁的知识,积累实词、句子,背诵全诗。3.了解体会文章中引用、用典、比兴等修辞手法。
4、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进而了解“建安风骨”。教学重、难点:
1.知人论世,从历史高度认识曹操。
2.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背诵全诗。3.赏析引用、比兴和用典的表现手法(难点)。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法、点拨法三者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亳州地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出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蒙城的庄子,涡阳的老子,亳州的曹操、华佗等。)这些都是重量级的文化大家,对华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花开几朵,单表一枝”,我们只来关
第5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的一年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本班学生学习水平不一,为了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求课下他们充分预
第6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甘电大正宁工作站2008(秋)汉本班
李彦荣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
2、教材地位及作用:
《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
第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歌。
2.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以前我们还学过曹操的哪些诗歌?大家一起
第8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 “爱吃的河马”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短歌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短歌行》教学设计
岳阳市第十四中 杨武韬
一、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