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3 08: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经常让我迷惑的是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整理了思绪后,发现就俩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景,那么是如何写景的?其次,“我”在哪?当给学生提出这俩问题以后,我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当中。

开头就抓住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问学生:哪个词表现了心情呢?

学生:不宁静。

老师:怎样的不宁静?

学生:颇不宁静。

老师:哦。用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甲、乙、丙等:说明了心里确实不宁静。

然后,直接进入课文景色描写之中,重点赏析课文第四、第五、第六段中的景色描写。

在教学第四段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仔细研究其中的写法。

启发地问:这一段写到了什么?

学生读来读去,说:写到荷叶,写到荷花,还写到荷香。

老师:先看荷叶。怎么写的?用的什么词语?

学生:弥望、田田,像舞女的裙。

老师:很好,再看荷花呢,怎么写的?

学生:用了比喻。

老师:好!把一个荷花,写得像明珠,像星星,像出浴的美人。

老师进一步讲授:这种把一个本体比作多种喻体,是一种新的修辞手法,我们叫它博喻。

在教师讲授了博喻的概念和作用后,继续阅读理解。

请学生思考接下来写到什么呢?

当然,学生不会的地方,需要老师进行点拨:下来写了荷香,荷波,荷韵。

学生对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示了疑问。老师做及时点拨,并说明通感有怎样的作用。

第五段作者重点写月光,教师在引导学生默读之后,让学生推想如何写好月光的?月光很不容易捕捉,作家怎么写月光的?

老师:一开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怎么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学生答道:泻。

老师:泻,是液体从上而下快速排出,这个词用的怎样?

学生:很有动感,很精彩。

老师:呵呵,就看重这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着力写月光,还有什么技法可以值得学习?

学生甲: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起来。

学生乙:用了衬托的写法。

老师:好!怎么用衬托的手法?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向某学生回答。

教师说明:作者摹写月光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的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与影的交错,给人一种美感。

老师:很好!大家很聪明。我们再来学习第六段,大家齐读一遍。朗读时,大家可要注意有点感情哦。当你带着感情,进入真正的荷塘之中,你就有了感情。再一个,我们都把自己当作作者,我们就是文中的“我”,好不好?

--我们都来当一回名人好不好?

学生感情激昂,都说“好”。

老师:大家读过以后,有什么感觉?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老师:好。那么,这一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主要写了树,有杨,有柳。

老师:对!作者写了月下的树景,写远处写近处,有浓有淡,浓淡相间。这是一个手法,大家再仔细看看。

老师:我发现大家越来越聪明灵透。再找一找,作者还怎么写本段的?

学生:大量的运用了数量词。

老师:真是无比聪明。说说看,用了哪些量词?

学生认真地找,回答: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等等。

老师:这些词语用得极好,想一想,好在哪里?

学生互相说出运用量词的好处。

老师:还记得初中学过的《湖心亭看雪》吗?想一想,里面用了一些量词,说说?

学生:雾凇沆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适时夸赞学生的记忆力。接下来,针对第四,第五,第六段,要求默读,潜心记忆,力争背下。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有激情的状态。我适可而止,要结束讲读分析,同时,提出了令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得有声有色,大家非常用功,给自己鼓掌给力吧!不过,剩下的课文老师没有讲,我想留给大家自己研读。同学们,老师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我”在哪里?想一想,“我”是不是在--景当中?

“我”在荷塘,在景当中,而情感在“我”心中。同学们,作者的情感究竟在哪里?我看还是从文章后边作者选用摘引的诗词当中解读吧。

学生兴致盎然地表示一定去解读,似乎意犹未尽。

老师小结: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历来受人捧读,可其中的情感线索一般人都会联系到1927年的大革命背景当中,我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在后半部分就只摘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还得玩味一下。

或者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看,作者朱自清是否有意用充满男女情爱的两首古典诗歌,来驱除他心中的郁闷,似乎其中包含着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逾越。孤独?还是彷徨?还是内心的情感无处宣泄?这样想着,再去解读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再去梳理作者的情感思路,就显得丰满而富有情趣了。这,便是我教学《荷塘月色》之后的感受。

巨有峰

第2篇: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美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一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点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彻;其四,学生活动不够。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 散文教学要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如何读,要课前设计好,面要广、要意义。

第三,抒情散文教学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样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老师不是大学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奥,要讲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无启发。

第四,教学要设计亮点和高潮,教学要有波澜,有余味。

第五,教学要选好突破口,设计好有价值的提问。

第六,散文教学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可以从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第八,第二课时重点欣赏描写部分通过诵读来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写技巧。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三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3篇: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但是,如果讲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不到位的话,讲课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1

全文拼音:

zhè jǐ tiān xīn lǐ pō bú níng jìng 。jīn wǎn zài yuàn zǐ lǐ zuò zhe chéng liáng ,hū rán xiǎng qǐ rì rì zǒu guò de hé táng ,zài zhè mǎn yuè de yuè guāng lǐ ,zǒng gāi lìng yǒu yī fān yàng zǐ ba 。yuè liàng jiàn jiàn dì shēng gāo le ,qiáng wài mǎ lù shàng hái zǐ men de huān xiào ,yǐ jīng tīng bú jiàn le ;qī zài wū lǐ pāi zhe rùn 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