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2)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并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动,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2、分析修辞手法
(1)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2)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从感觉入手)“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例子:
(1)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与视觉的转化)(2)她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3)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
3、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六)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 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 泻(照、淌)浮(升、)洗(浸)笼(罩)
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表达效果欠佳。“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
(七)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1、景物:树、远山、路灯
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了文眼。
(八)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惦着江南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九)总结
1、全文线索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十)简评作者的思想:
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十一)点评课后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 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把握文中细节,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理解作者在作......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一、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