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3 08:13: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共20篇)由网友“懒惰的百利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

教法建议

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

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潮汐规律更感困难。这就需要从日、地、月的运行规律讲起,还要涉及到万有引力的常识。学生对潮汐现象及最基本的规律了解后,对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也就容易了解了。潮汐现象不是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般了解便可,不必占用过多时间。

生物钟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是学生感到生疏的内容。在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基础上,说明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由于环境中年、月、日的变化有节律性,生命活动必然也会具有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像钟表一样,按照一定周期重复出现,时间很准确,但也可以延迟或提前,就像钟表一样。生命活动的节律在生物学中称“生物钟”,这只是一种比喻,应该使学生明白,动物的体内存在着类似钟表结构的器官,由它可以调节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还应向学生讲明生物钟在生物界广泛存在,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时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捕捉活的蝶和蛾各5只,1只蝶和1只蛾放入一个纸盒中为一组,共5组。讲课时相继打开每个盒盖,蝶应立即飞出,蛾应无活动。以此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蝶类的生活节律是夜伏昼出,蛾是昼伏夜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

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

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

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

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二、季节节律

以上学习的内容和看到的现象就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结合教材说一说大雁一年两次在什么时候迁徙,飞到什么地方,飞去干什么?

学生:每年秋季到来时,大雁便从北方飞向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进行繁殖。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三、潮汐节律

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四、生物钟

上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为什么在时间上会与环境中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涨潮落相呼应呢?公鸡在黎明前啼叫,招潮蟹在涨潮前钻入洞穴,大雁在秋季准时迁徙,旱獭准时进入冬眠。除动物外,许多开花植物也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花的现象。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着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变化的结果。这种节律像是有一个钟表在指示着时间,生物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生物钟。

钟表可以拨快或拨慢,生物钟能不能加以调节呢?生物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傍晚最活跃。把蟑螂放在实验室特制的箱子里,人为地用灯光把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1周,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活动,这时室外实际是白天,这样等于把蟑螂体内的生物钟拨慢了12小时。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

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节律行为都是生物钟在起着调节作用,这是动物长期生活在光照、温度或海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这种节律变化的结果。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繁殖和躲避不良的生活条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动物的节律行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益的动物,限制和防除有害动物。

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表现最多的是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节律行为受生物钟的调节,是动物长期适应自然生活环境的结果。可通过下面两个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了解程度:

1.什么是昼夜节律行为和季节节律行为,举例说明。

2.招潮蟹每天推迟50分钟出洞寻食和进洞藏匿,这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篇2: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 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 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使学生受到讲科学 、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 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课外读》,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在巡视时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投影胶片上,或请二三位学生将其概念图画在黑板上,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下课前再次提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实施观察计划 或完成实验设计,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做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第五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篇3: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

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

第十二章 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知道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3)知道生物钟的概念。

2.能力方面

通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生物钟的概念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剖析和本质揭示。正是这种原因,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

图表、录像、VCD、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图表入手

找出规律

激活思维

引入主题

篇4: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

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

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知道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3)知道生物钟的`概念。

2.能力方面

通过发现图表中的规律和推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动物节律行为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2.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ஶ

篇5: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篇6: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习题

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习题精选

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习题精选

题1 一种蟹能准确地掌握海水涨落的时间出来活动,这是一种( )。

A.昼夜节律行为 B.潮汐节律行为

C. 季节节律行为 D.迁徙行为

解 招潮蟹能够在落潮时出洞觅食,而且在海水涨潮前10分钟时,准确地藏进洞穴。而且潮汐每天向后推50分钟,招潮蟹的活动也推迟50分钟,这是一种典型的潮汐节律行为。选项B正确。

题2 动物的生物钟是指( )。

A.生物体内的一种能感知时间变化的生理结构

B.动物对阳光的强弱变化比较敏感的器官

C.动物体内的有钟表性质的器官

D.动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解 生物钟并不是指动物体内的某一器官,而是指动物体内生命的`一种具有周期性规律的生理活动,动物通过它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且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这是动物对自然生活长期适应的结果。生物钟有利于动物避开不良的生活环境。选项D正确。

题3 节律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生物种类的突变而形成的新的行为

B.环境变化,行为随之变化

C.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能适应各种条件变化

D.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解 节律行为的产生不是个体动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是这一动物种类在极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动物个体一代又一代地渐渐淘汰、灭亡,剩下的个体逐渐适应了变化的外界条件,而产生了有规律地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建立在遗传的生理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先天具备了这种节律性变化。动物的每一种节律行为的产生,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年代才形成的.不是短期能形成的。动物从低等到高等都有不同的节律行为,并不能说只有高等动物才有节律行为。选项B正确。

篇7:生物三节律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生物节律曲线的的产生;

二、解读生物节律曲线图;

三、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四、生物节律曲线对安全生产的起到的作用。

讲课方式:讲授法

讲课时间:二十分钟

重点难点: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教学进程: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迥然不同的两种情况是怎么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表明:对人的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而且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为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这个规律就是人的“生物节律”,又称为的“生物三节律”,即:“体力节律、情绪节律、智力节律”。

三节律的时期:

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费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病人因头痛、精神疲倦等,每隔固定的天数就来就诊一次,后来他们总结出:人的体力状况变化是以23天为周期的,人的情绪状况变化是以28天为周期的,20多年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教授太尔其尔又根据总结自己学生的智力变化情况,总结出:人的智力状况变化是以33天为周期的;后来经过一些学者反复试验得出:人的“体力状况、情绪状况、智力状况”按正弦曲线规律变化,利用正弦曲线绘制出每个人的周

期变化图形,称之为生物节律曲线。人的“生物三节律”中,可分为“高潮期”、“低潮期”、“临界点”、“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各阶段现象:

人处于正半周期为节律的高潮期,高潮期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

人处于负半周期为节律的低潮期,低潮期内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劳、健忘,工作效率低;

正弦曲线与横轴交点这一天称为“临界点”,三节律的3个临界点互不重叠称为单临界点;2个临界点重叠称“双临界点”;3个临界点重叠称“三临界点”;

临界点及前后一天为临界期,三节律同时在负半周期重叠的日子,也称为“临界期”;在临界点及临界期内,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极不稳定,做事非常容易出现失误。

生物节律的应用实例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在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报告中指出,事故的肇事者约有60%是发生在“临界期”。例如近年发生的13起飞机坠落事故,

其中10起归咎于驾驶员的差错,而这些驾驶员和他的助手们大都处在“临界期”。美国的一家微型汽车公司,向它在爱达荷州分公司的60名司机,提供了生物节奏表格,当司机处于“临界期”时。预先提醒他们多加小心,结果车祸减少2/3。

日本沃米铁路公司查阅了1963年至1968年间所发生的331起事故,发现其中59起事故是发生在司机的“临界期”。1969年,该公司开始实行生物节奏计划,使全年的事故一下子减少了50%。

莫斯科车辆管理所对交通事故作了一个统计,凡是运用生物节奏理论来指导司机的出勤,就可以减少车祸。莫斯科出租汽车公司为所有司机绘制了曲线图表,每当司机处于“低潮期”时,就发给他们红色的行车证,以提醒他们倍加小心,当司机处于“临界期”,就根本不让出车。

在瑞士洛迦诺城里的弗兰芝·威尔林博士的诊所,除急诊外,手术的安排都是严格按照病人和医生的生物节奏决定的。一般在病人的“临界

期”不安排手术,同样,决无一个医生在他的“临界期”时去替病人开刀,连续数年的病史表明,威尔林博士的诊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30%。甚至还有一些家庭顾问也应用生物节奏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日子里,夫妇之间彼此烦恼、争吵。倘若俩人主动努力去弥补对方“低潮期”和“临界期”所引起的烦恼,那么,家庭生活就会更加和睦融洽。

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方法:笔算法和电脑程序计算,可以计算出你某天所处的节律或者某月的生物节律曲线。最普通的计算方法步骤:首先将你的出生时间倒你所想了解的某月某日的总天数计算出来,然后总天数处以23、28和33,所得余数,分别是你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在你所要了解那天所处的位置。计算通式:X=365*A±B+C

式中,X—被测算人自出生日起到测算日的总天数;

A—被测算人自出生日起到测算年份的周岁数;

B—本年份到预测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用“—”,已过生日则用“+”;

C—周岁中的“闰年”次数,即C=A/4所得的整数。

充分利用好“生物节律”

如何利用“你的日子”呢?其实,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就拿来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来说吧,处于高潮期的时候,就应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作贡献。这时如果盲目乐观,也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

同样,体力、情绪和智力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的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体力和大脑的机能,使工作和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在这一时期,适当注意休息、锻炼和营养,注意用脑的卫生,如变换大脑活动的方式,轮流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的各个区域交替活动、劳逸结合,就可以使大脑仍然有条不紊地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从事危险作业人员在生物节律低潮期时应引起注意;双重临界日更应高度注意;三重临界日应尽可能避免从事相关危险作业;以防止事故发生。从事脑力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体力高潮期尽可能多的参加锻炼活动,而在智力和情绪高潮期应抓紧从事用脑活动、这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或学习效率会非常高。

从事体育训练也应根据运动员的体力、情绪、智力节律情况,合理安排训练项目,在高潮期应多参加训练,而在临界日及低潮期应注意进行调整,能避免运动上海事故并能收到良好好的训练效果;人们选择体力高潮期进行体育锻练可达到好的锻练效果。

如有病人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应尽可能避免在体力、情绪临界日进行,危重病人在体力及情绪临界日应多加关照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老人、儿童、体弱者在体力低潮期或临界日应注意天气变化,预防疾病的感染。

“事在人为”。掌握人体生物节奏的规律,是为了扬长避短,使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有害的。

篇8:生物三节律教案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有时很好,有时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体的行为和活动。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发现

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33天。在1937年。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到了1960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1981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1981年2月号)、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以后,中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周期

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

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

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成绩后,发现人类智力的波动周期为33天。这些就是人体的生物节律!

生物钟是生物体随时间(昼夜、四季等)作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它们由环境作用于生物种族,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受中枢神经制约。人的这三种生物钟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的。生物钟的每个周期,首先由周期日开始,进入高潮期,高潮期结束,进入临界日,经过临界日,进入低潮期,低潮期结束,再由周期日开始,进行往复式的循环。周期日

1、周期日是每个周期的开始日,为期一天。周期日时,人体正处在转换之中,新思想、新行动易在此时产生。虽思维活跃,但辨别力差,身心起伏不定,盲目易动。

高潮期

2、高潮期是能量释放阶段。

临界日

3、临界日是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过渡的交替日子。临界日时,人体由高潮期向低潮期转换,此时身体各部机能处于调节之中。当人体节律处在临界日时,人体能量释放和积累过程相互干扰,导致不稳定,此时节律似乎处于一种暂时性失调和不稳定状态,它们活动的方向出现了暂时性失常,变得紊乱而不规则。在临界日,人的机体自我感觉特别不好,机体协调能力降低,健康水平、思维记忆都受到一定影响,效率低,情绪波动大。

有英雄行为的人,占88%的英雄行为是发生在当事人的情绪节律临界日。英雄行为需要一个人不顾一切地去冒险,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真正的危险之中。英雄行为实际上是非常规行为模式,冲动是最有效的激发。

当两个周期的临界日或三个周期的临界日重叠在同一天或非常接近时,比单临界日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行车事故、伤亡事故、决策失误、言行不当、竞赛失利等将会明显增多。所以,安排好临界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必要的。

临界日前后一两天的低态反应,即是临界日的外延。

低潮期

4、低潮期是能量蓄积补充阶段。

因素

按照生物节律理论,每个人都存在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体差异,各人对生物节律的感受程度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毫无感觉。国外研究认为大多数人属于“节律型”,而少数人属于“非节律型”。另外,由于外界因素,也会干扰生物节律。例如某人处在情绪高潮期,突遭一精神打击,他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但是此时的情绪如处在低潮期,情绪还要更糟。

意义

一位高中毕业生准备参加高考,预考成绩很好,看来胜利在望。谁料正式高考竟一败涂地。后来一测生物节律才真相大白,预考时他的生物节体均处在高潮期;正式考时他的智力、体力处于低潮期,情绪处在临界期。国外一运输公司调查,几年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一半以上出在司机的临界期。后来该公司让司机在低潮期和临界期加倍小心,或停止出车,结果事故一下子减少了一半。国际体育界人士曾对两届奥运会200名运动员进行生物节律分析,发现约有87%的运动员在高潮期取得了好成绩。看来在生物节律的高潮期,人处在最佳状态,容易取得理想成绩。而在低潮期或临界期,人的才能受到压抑,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因此,生物节律不仅对学生安排复习时间、运动员选择赛期、驾驶员调整作息日期很有帮助,而且对科研人员或外科医生安排实验或手术时间、观察和防治周期性疾病、解释夫妇争吵原因等等,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测算

人体生物钟具有准确的时间性,用数学公式能准确地计算出所有人在任何一天的利害日情况。测算结果能使你知道哪天是周期日,哪些天是高潮期,哪天是临界日,哪些天是低潮期。便于你根据自己利害日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

公式

(测定年-出生年)×365+闰年数-(1月1日至生日天数)+(1月1日至测定天数)。所得天数即是经历总天数,再分别除以23天、28天、33天,所得余数分别为体力、情绪、智力三个节律情况。

说明

测算人体生物钟必须用公历生日,只知道农历生日者请查万年历,查出公历生日。举例:某人生于1964年7月23日,测1993年12月3日三个节律情况。

这个人1964年出生至1993年,经历了1964、1968、1972、1976、1984、1988、1992共8个闰年,因此闰年数为8。

代入公式

[1993-1964]×365+8-[31天(1月)+29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23天]+[31天(1月)+28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31天(7月)+31天(8月)+30天(9月)+31天(10月)+30天(11月)+3天]=29×365+8-205天+337天=10725天

10725天÷23天=466……7天

10725÷28天=383……1天

19725÷33天=325……0

人体生物钟三个节律处在周期日、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的判定标准,如下表:周期日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

体力节律余数等于0余数小于12余数等于12余数大于12

情绪节律余数等于0余数小于14余数等于14余数大于14

智力节律余数等于0余数小于17余数等于17余数大于17

根据体力余数7,情绪余数1,智力余数0,对照本表,此人1993年12月3日这天:体力处在高潮期第7天。

情绪处在高潮期第1天。

智力刚好是周期日。

根据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按日历测算,即可制出此人若干年的人体利害日表。

区别

只要知道生日,就能测出他的生物节律,这是否和前一阵社会上流行的计算机算命“异曲同工”?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生物节律是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的一种人体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从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作用。要了解某日的生物节律情况,就必须从生日开始测算。因此,有人也将生物节律称作生日节律。当然,同一天生的人他们的生物物节律曲线完全一样,但并不表示他们会做同样事情,会有同样结果,是一样的“命”。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节律变化规律是一样的。生物节律不能预测一个人吉凶祸福,只是提示人们在某段日子里可能出现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相对强弱的倾向而已。

用电子计算机算命仅是一种“现代游戏”。命运不能预卜。算命程序是人为编制的,它把命运归咎于各人生日,这显然缺乏科学依据。算命报告上大多也是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的语言,使人看上去总有几条对的上号,产生不可不信的心理。

调整

人体生物节律是人体自身的一种生命规律,存在于每一个人。但由于人的身体素质、年龄大小、文化知识、修养及接受的教育不同,以及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有差别,有的人表现明显,有的人可能不明显。

一般来说,知识面广、修养高的人,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所以其情绪节律的影响就显得轻。环境、条件、所接触的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也很重要。它们往往是行为的助燃剂。如果在临界日遇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内因外因加起来,就很容易出事。外界刺激可加剧一个情绪处于临界点或低潮的人的情绪不稳,使暴躁的人更暴躁。反之,如果处于良好环境中,或者有良好的思想诱导,情绪处于临界日很可能会引发非凡举动,成就英雄。

即使算出自己的节律也不应完全依赖,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只是要稍加留心。人是在不停的活动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使节律的变化规律,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减弱或加强。

至于周期的作用和影响,会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干扰出现明显差别,而且在诸多因素中,压力和疲劳程度、是否疾病、抵抗力、注意、饮食作息以及自我调整能力等的作用最大。

人的总体表现总是多种影响因素的效用迭加,人体生物钟不过是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我们关注它只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我们的生活,人要了解自身,必须借助各种参照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学习或实践,时时反视自身。这也是一种智慧生存之道。

生产

生物节律影响人的行为,尤其影响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安全。人在节律临界期的日子体力容易下降,情绪波动和精神恍惚,人的行为波动大,尤其临界点重叠越多,危险性越大,如果这时工人正在生产岗位上操作,则较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甚至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从许多学者对对事故的调查统计资料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另外,从应用生物节律理论指导安全生产、指导安全管理所取得的效果,都说明生物节律分析事故原因、预防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

利用

1946年,瑞典商人乔治.汤姆听说他的一位朋友汉斯.弗若恩在一次火车相撞事故发生后,计算了出事的两列火车上的司机和司炉的生物节律,出乎意外地发现其中三人生物节律处在“临界期”,另一人生物节律则处于“低潮期”。一年以后,另一起几乎类似的事发生了。乔治这次计算了事故中的司机和司炉的生物节律。他十分惊讶地发现:一个司机的两个生物节律周期正处于“低潮期”,另一个司机和一名司炉则处于“临界期”,第四位司炉的三个生物周期全部处于“低潮期”。乔治想起了一年前汉斯的计算结果,看来两次事故中责任人的生物节律结果与事故发生的关系并非巧合。于是,乔治开始弃商从学,开始了生物节奏方面的深入的研究。后来,他的研究颇有成就,还出版了一部研究性著作——《这是你的日子吗?》如何合理应用生物节律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生物节律”呢?如何利用“你的日子”呢?其实,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就拿来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来说吧,处于高潮期的时候,就应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竟技”状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作贡献。这时如果盲目乐观,也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例如有的汽车司机就是因为麻痹大意,而在高潮期发生车祸的。

同样,体力、情绪和智力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的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体力和大脑的机能,使工作和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在这一时期,适当注意休息、锻炼和营养,注意用脑的卫生,如变换大脑活动的方式,轮流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的各个区域交替活动、劳逸结合,就可以使大脑仍然有条不紊地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事在人为”。掌握人体生物节奏的规律,是为了扬长避短,使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应了解“自己的日子”并做到:工作学习的应用

从事危险作业人员在生物节律低潮期时应引起注意;双重临界日更应高度注意;三重临界日应尽可能避免从事相关危险作业;以防止事故发生。

从事脑力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体力高潮期尽可能多的参加锻炼活动,而在智力和情绪高潮期应抓紧从事用脑活动、这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或学习效率会非常高。

篇9:生物三节律教案

自制人体生物节律表方法

1、新建Excel表

2、在B1、D1、F1输入“查询者姓名”、“出生日期”、公式“=today”日期格式“年-月-日”,括号为半角括号

3、在D2中输入公式“=F1-D1”(D2格式为常规)

4、B3、D3、F3分别输入体力、情绪、智力周期的数值23、28、33

5、A5、B5、C5、D5、E5分别输入“日期、相对日期、体力、情绪、智力”

6、在B6—B36内输入数值0,1,2,……30

7、A6“=today()+B6”

C6“=SIN(MOD(($D$2+B6),$B$3)/$B$3*2*3.1415926)”

D6“=SIN(MOD(($D$2+B6),$D$3)/$D$3*2*3.1415926)”

E6“=SIN(MOD(($D$2+B6),$F$3)/$F$3*2*3.1415926)”均为半角

8、把A6、C6、D6、E6内的公式向下复制到A7—A36、C7—C36、D7—D36、E7—E36

9、选择区域B5:E36

10、单击常用工具栏“图表向导”,打开“图表向导”,选择“XY散点图”——“无数据点平滑线散点图”,点击“完成”。

篇10:《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篇1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生物教案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篇1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生物教案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四、学法指导:

观察、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课前捕捉蚂蚁并准备材料用具,如糖、面包、辣椒酱、纸盒、放大镜等,搜索有关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

五、知识链接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当雄蛙和雄蟾蜍在一起以美妙的鸣声向雌性求爱的时候,蝙蝠却能分辨出是可食的青蛙还是不可食的.蟾蜍。响尾蛇的红外线感受器极其灵敏,能够感知鸟或哺乳动物的准确位置。

六、导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世界”中的相关录像

[学生]观察、欣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欣赏,同学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界中,动物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果你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你会发现蝴蝶飞舞、蜜蜂采蜜、虫鸣鸟唱、大雁南飞、亲鸟育雏等等,你会被这些奇妙的现象所吸引。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是动物行为的表现,那么,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探究过程: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学生]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4人一组,讨论并制定方案,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讨论:1)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2)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回答,学会之间相互补充。

学生4人一组,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动

物行为的实例和图片,然后讨论并填写表17-1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讨论:

1)动物的行为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相互补充。

此外,动物的行为还有迁徙行为、洄游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等。

[教师]过渡:上面列举的一些实例,都是动物个体的行为。而我们平时见过的像蚂蚁、蜜蜂等一些动物过着群居的生活,那么它们每个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又是什么行为呢?

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学生]观察:教学挂图和图17-2、图17-3

讨论:

1)白蚁的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蚁组成的?它们各有何种功能?

2)白蚁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且互相补充。

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例如,白蚁和蜜蜂的群体都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七、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1.尺蠖在遇到敌害或休息时就伸直身体,伪装成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拟态。尺蠖的拟态属于______________行为。

2.动物的行为是对______________的适应表现。动物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寻找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并对______________做出适当的反应。

3.冬季来临,燕子带着幼鸟飞向南方,这属于动物的______________行为。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题。(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2、课外探究:蚂蚁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3、课外阅读:动物的节律行为和生物钟

自我问答:

蚂蚁的社群行为十分复杂。如上图,一群兵蚁守卫着筑在枯树上的蚁穴的洞口,随时准备击退入侵者。

(1)蚂蚁的社群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有什么意义?

(2)你能说出这一蚂蚁“王国”内的社群组成以及各成员的只能吗?

九、学生反思:

篇13:初中生物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教案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篇14:初中生物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教案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篇15:初中生物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教案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篇16:扬子鳄发情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扬子鳄发情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00到19:00,扬子鳄昼间游动行为占有最大的百分率,达到(34.30±26.27)%;其次是停息行为,为(30.44±18.50)%;再次为晒阳和吼叫行为,分别为(21.04±32.95)%和(14.16±18.97)%.游动行为各时段占有的百分率比较接近,为26.47%~44.83%,但在游动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姿势游泳.停息行为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9:00~11:00和17:00~19:00时间段;晒阳行为出现在6月3日以后,仅有1个高峰期(11:00~13:00).吼叫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7:00~9:00时间段;结合夜晚记录发现,21:00~23:00时间段也是一个吼叫高峰.扬子鳄的吼叫次数与水温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吼叫次数最多的水温差为3.5 ℃,在1.5~3.5 ℃吼叫最频繁.笔者认为,该时期扬子鳄的活动行为主要受繁殖因素的影响.图3参36

作 者:鲁庆彬 王小明 丁由中 李新庆 LU Qing-bin WANG Xiao-ming DING You-zhong LI Xin-qing  作者单位:鲁庆彬,LU Qing-bin(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62)

王小明,丁由中,李新庆,WANG Xiao-ming,DING You-zhong,LI Xin-qing(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刊 名:浙江林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年,卷(期): 23(6) 分类号:Q958.1 S718.61 关键词:动物学   扬子鳄   行为   活动节律   发情期  

篇17:白头鹤孵卵后期的行为节律观察

白头鹤孵卵后期的行为节律观察

作者于~20连续2年的4月末至5月初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对3对野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孵卵过程进行了定点观察,结果表明,白头鹤的卧巢行为(t=-4.92,P=0.00)和护巢行为(t=3.09,P=0.007)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孵卵阶段的卧巢行为(t=2.95,P<0.01)、护巢行为(t=4.29,P<0.01)和育雏行为(t=-6.79,P<0.01)表现出不同的节律性.天气状况是影响白头鹤孵卵期各行为的重要因素,晴天时的凉卵行为(t=1.55,P<0.01)和育雏行为(t=4.06,P>0.01)时间明显多于阴雨天.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雌(雄)鹤卧巢行为的时间与雄(雌)鹤护巢行为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和R=0.86).

作 者:徐纯柱 郭玉民 赵文阁 XU Chun-Zhu GUO Yu-Min ZHAO Wen-Ge  作者单位:徐纯柱,赵文阁,XU Chun-Zhu,ZHAO Wen-Ge(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哈尔滨,150025)

郭玉民,GUO Yu-Min(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37;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

刊 名:动物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年,卷(期):2006 41(3) 分类号:Q958 关键词:白头鹤   孵卵期   行为节律  

篇18: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教案

教学目的:

1、懂得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

2、懂得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

篇19: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教案

教学难点:

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投影片

教学准备:

光盘、投影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大家知道,动物的行为是很复杂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动物的两种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举一个例子。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举一个例子。(P114)

看光盘。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动物的另二种行为:利用投影显示课题:(见标题)

一、贮食行为:

1概念:动物贮藏食物的行为

在动物界中,有许多种动物有贮食行为。小至蚂蚁,大至豹子和狮子,它们都有贮食行为。下面以常见的蚂蚁为例来加以说明。(P117)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蚂蚁将很多麦粒贮藏在蚁巢的“粮仓”中,这些麦粒有时会发霉腐烂,但蚂蚁能将麦粒搬出去晒干或者扔掉。在彩图二十四中,一只金钱豹将捕到的羚羊挂在高高的.树上,使树下的狗和猪看得见却吃不到,它自己独享美餐。除豹子外,不少食肉兽也有将吃不完的食物藏起来的习惯。如大灰熊将蜂蜜野果藏在地下,美州狮将吃不完的食物吃吃埋埋。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能贮藏食物供冬季食用。如豹鼠将松果藏起来,星鸟将榛子掩盖在冰雪之下,也能把它找到。除此之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有这种行为?(黄鼬、松鼠、老鼠)看光盘。那么,动物具有贮食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2意义:对动物度过食物稀少的时期,维持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十分有利。

二、行为:

l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

每一种动物都有繁殖行为,方式方法是很不相同的。从低等的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大猩猩,它们在生长发育成熟时,都能够进行繁殖,都具有繁殖行为。

同学们看P118,雄羚羊和雌羚羊的识别。草原上有一只雌羚羊走了过来,一只雄羚羊发现了,迅速地跑过去,挨挨身子,擦擦肩。它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它们是在相互打招呼、认识,表示亲热和友好。这种雌雄动物的识别就属于繁殖行为。

又如P119,园丁鸟的筑巢、求偶的过程。有四幅图,第一幅图,雄鸟占领了巢区,建造好了鸟巢。

第二幅图,雄鸟装饰鸟巢,吸引雌鸟到来。

第三幅图,雄鸟扭动身体,唱歌给雌鸟听。

第四幅图,雄鸟抛举好看的物品给雌鸟看,以此打动雌鸟,雌鸟受感功动后,前来与雄鸟交配产卵等,这也是动物的繁殖行为。

再比如,鸟类的孵卵、育雏的例子:母鸡抱蛋,母燕子喂小燕子昆虫吃,母猪产仔等。观看光盘。下面请同学们以青蛙、海龟为例讲讲动物的繁殖行为。那么,动物具有繁殖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2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并使后代得到亲体的良好照顾,可大大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小结:

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是动物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活动,而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对于动物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度过食物稀少的时期,产生大量的后代,提高幼体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思考:P120动动脑1、2

对于1:其他贮食行为有啄木鸟将橡树果实藏在洞中达上千粒,乌鸦也有这样的习性,猩猩喜欢将食物埋藏以后再挖出来吃。

对于2:占区的意义是为动物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繁殖后代创下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动物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并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对动物的种族生存和繁衍具有重大意义。

篇20: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对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的了解的基础上,对第一、二节设计的观察或实验方案进一步进行修改,讨论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通过将所学的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做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重点、难点分析

第2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

教法建议

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

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潮汐规律更感困难。这就需要从日、地、月的运行规律讲起,还要涉及到万有引力的常识。学生对潮汐现象及最基本的规律了解后,对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也就容易了解了。潮汐现象不是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般了解便可,不必占用过多时间。

生物钟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是学生感到生疏的内容。在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基础上,说明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由于环境中年、月、日的变化有节律性,生命活动必然也会具有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像钟表一样,按照一定周期重复出现,时间很准确,但也可以延迟或提前,就像钟表一样。生命活动的节律在生物学中称“生物钟”,这只是一种比喻,应该使学生明白,动物的体内存在着类似钟表结构的器官,由它可以调节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还应向学生讲明生物钟在生物界广泛存在,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时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捕捉活的蝶和蛾各5只,1只蝶和1只蛾放入一个纸盒中为一组,共5组。讲课时相继打开每个盒盖,蝶应立即飞出,蛾应无活动。以此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蝶类的生活节律是夜伏昼出,蛾是昼伏夜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

讲授新课:

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昼夜节律

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

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

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

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

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

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

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

相继打开5个盒盖。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

二、季节节律

以上学习的内容和看到的现象就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结合教材说一说大雁一年两次在什么时候迁徙,飞到什么地方,飞去干什么?

学生:每年秋季到来时,大雁便从北方飞向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进行繁殖。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欢、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三、潮汐节律

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四、生物钟

上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为什么在时间上会与环境中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涨潮落相呼应呢?公鸡在黎明前啼叫,招潮蟹在涨潮前钻入洞穴,大雁在秋季准时迁徙,旱獭准时进入冬眠。除动物外,许多开花植物也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花的现象。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着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变化的结果。这种节律像是有一个钟表在指示着时间,生物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生物钟。

钟表可以拨快或拨慢,生物钟能不能加以调节呢?生物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傍晚最活跃。把蟑螂放在实验室特制的箱子里,人为地用灯光把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1周,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活动,这时室外实际是白天,这样等于把蟑螂体内的生物钟拨慢了12小时。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

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节律行为都是生物钟在起着调节作用,这是动物长期生活在光照、温度或海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这种节律变化的结果。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繁殖和躲避不良的生活条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动物的节律行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益的动物,限制和防除有害动物。

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表现最多的是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节律行为受生物钟的调节,是动物长期适应自然生活环境的结果。可通过下面两个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了解程度:

1、什么是昼夜节律行为和季节节律行为,举例说明。

2、招潮蟹每天推迟50分钟出洞寻食和进洞藏匿,这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第3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

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

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

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潮汐节律的概念。

2.生物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

教法建议

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

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chenzaiwen1986”为你整理了“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的节律行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