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年级下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 共同点: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不断开的 圆 没有角 即封闭的)
三角形 有三条边 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拼一拼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 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2.第6页的第4题。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 结论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 结论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15 9十()=16 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练习课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2.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1)9+()=15(2)9+()=18 15-9=()18-9=()(3)9+()=14(4)9+()=17 14-9=()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 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三课时 十几减8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9十()=16 8十()=13 9十()=15 8十()=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四课时 十几减7、6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6十()=12 8十()=13 5十()=11 7十()=14 9十()=16 6十()=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
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五课时 十几减8、7、6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6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
8、12—
5、12—
4、16—
9、15—
8、ll—
3、14—
9、14—
8、13—
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六课时 十几减5、4、3、2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3十()=12 5十()=13 2十()=11 5十()=14 4十()=12 4十()=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4.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七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
(一)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完成P19页 3第八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
(二)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P19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9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一)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第2篇:一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 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蚕妇》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劳动人民的古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陶者》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11 《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 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池上》,作 者是清代诗人白居易。《池上》是描写小朋友天真烂漫的一首诗。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江南》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莲叶的古诗。《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关山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凉州词》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边塞风景的古诗。《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棉花》,作者 是清代诗人马苏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15《小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小松》,作 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咏松》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松树的古诗。
16《神童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神童诗》, 作者是宋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给古诗配上图画,做个精美的书签。
17《神童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神童诗》,作者是宋 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清明》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18《绕口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绕口令的理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绕口令》的形式,喜欢绕口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绕口令》, 《绕口令》是 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绕口令
2、多种形式朗读绕口令。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绕口令。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朗读绕口令。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绕口令《水连天》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选择一个绕口令分组比赛。
2、搜集绕口令,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多。
传统文化教案
一 年 级 下
大 店 小 学 安 太 花 2012.2
第3篇:古诗下教案 一年级
1.《乐游原》
一、教学目标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2.读题,解题。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2.感诗景美。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4
第4篇:一年级下班队教案
一年级下册班队计划 1.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小朋友认识到双手的作用,会用手,用好手。用自己的双手 学到更多的本领。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小朋友,今天我们班要开展《我有一双小小手》的班队活动。你看,顽皮的小猴和可爱的小熊也被吸引过来了,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小猴: GOOD AFTERNOON CHLIDREN!我是顽皮的小猴,知道今天一(6)班的小朋友要开展班队活动,我也想来凑凑热闹,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想猜吗?(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YOU ARE GREAT!
小熊:HELLO!EVERYBODY!刚才,一(6)班的小朋友果然厉害,我也想来考考大家,再给大家猜个谜吧。(我家十兄弟,天天不分离)猜出来了吗?
主持人: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它的作用大着
第5篇:一年级数学下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