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吹糖人 教学设计
吹糖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羡慕、舔、瞪”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脆、恨、凭”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调动生活积累,引起情感共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乡村孩子童年的快乐生活,学会品味生活中的平凡美。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糖人及相关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问题记录在旁边,有感而发的内容进行简单标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令你时常想起,不断回味的趣事呢?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当听到清脆的锣声响起,就个个精神抖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板书课题:吹糖人)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话题入手,一下子拉进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带着疑问走向课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即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指导全班学生多读几遍。
如:一会(huì)儿、好(hào)奇、“糖摊儿、钢镚儿、小玩意儿”等儿化音。3.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①出示词语:
清脆
锣声
糖稀 划破
灵巧
师傅
瞪眼 羡慕
捏住
托起
咬碎
子孙 郑重
端详
猛然 任凭
钢笔
恨不得
舔舌头
猜谜语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在检查认读的同时,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说说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在此不必处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羡慕、郑重、端详、恨不得。)
②出示生字:
脆
锣
糖
稀 划
巧
傅
瞪 羡 慕 捏
托
碎
孙
猛 凭
钢
恨
舔
猜(方式同上)
4.学生提出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5.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围大胆地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刚才同学们说了,糖人没来盼糖人,糖人来了看糖人。那孩子们在盼望师傅到来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乡下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②重点抓住“立刻飞起”、“脚板下生风”、“围”、“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滴溜溜地转”、“惊奇”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追看糖人时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欢快、愉悦、急迫、热切和惊喜的心情。
2.糖人师傅到来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里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达到情与情的交流,随情入境,更好地懂得、接受、感知作者之情,实现感情的碰撞。有效激发学习期待。)
四、板书设计
吹糖人
忆糖人(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追随着那清脆的锣声,在乡下孩子的带领下,初步了解了糖人师傅刚刚到来时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走近糖人。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糖人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找依据,说理由,解情感,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3.全班汇报交流。①第二自然段:
a“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示收集来的“糖人”资料,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可能还会有哪些“小生灵”呢?用 “一会„„一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b“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此时,可以插入“吹糖人”的视频资料,加深认识。)C“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d“老远、老远”——说明大家紧紧跟随,不肯离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适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②第三自然段 a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
b引导学生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C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什么?
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③第四自然段
整体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文说“糖人融化了,消失了”,而这里却说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4.齐读全文。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矛盾的语言,不矛盾的心情。前后对比,提升认识。)
三、教师小结。
作者用他细腻传神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分享着令人向往的童真与与友情。愿这甜甜蜜蜜的糖人也能钻进你的心坎儿里,融进你的情感之中!教师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将这份浓浓的乡情、亲情再度渲染,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组词并试说一句话。2.指导学生观察字型、结构和占格。
3.全班交流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如: 形声字“稀”“糖”“猛”等;
比较记忆“恨—狠—很”、“钢—刚—岗”等。4.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捏”字的右下角是“土”不是“王”和“工”;
“托”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并且要与“拖”和“脱”进行区分; “恨”的右半边不要写成“良”等。
5.学生描红,独立书写。(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学习汉字,不仅要正确认读,最终还必须落实到运用之中。因此让学生说说怎么用非常必要。)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小记者活动:采访身边的长辈或农村朋友,看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做好记录。
2.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第2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师出示糖人实物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人图片
3、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清脆”、“糖稀”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
想象与读书品味语言相结合。
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扩大阅读面,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思考、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A:汇报交流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B: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 并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C: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引导他们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4、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第3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吹糖人》教学设计
侯 方 方
邢台市追光小学
16《吹糖人》教学设计
冀教版第六册
邢台市追光小学 侯方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脉络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吹糖人》。
2、这些生字词你还认识吗?考考大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领读,齐读。
3、回忆课文,围绕糖人写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看糖人、买糖人、吃糖人、忆糖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理清文章
第4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16《吹糖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吹糖人”,问:见过、吃过糖人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设计意图:搜集、交流资料,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形象生动,又无形中教给了学
第5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吹糖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文中对人物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孩子糖人的喜爱。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对孩子们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孩子们的内心及情感。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吹糖人》,2.出示本课生词,学友领读,学师评价——齐读。
我们的生词朋友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哪一位来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哪一组师友想挑战?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 3.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师: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走近糖人。请同学们打开
第6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吹糖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孩子了解乡村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难点:让孩子了解乡村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师出
第7篇:《吹糖人》教学设计
《吹糖人》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师出示糖人实物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人图片
3、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清脆”、“糖稀”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
想象与读书品味语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