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一篇介绍荔枝特点的说明文,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与白居易相关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预习本文生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评价任务:
1.通过自学,能够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的说明顺序。
4.课下写作,借鉴文章写法,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荔枝的图片及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⑴学生欣赏图片。
⑵齐读《惠州一绝》。
2.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3.认识一位作家:
(指名简介作者,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出示课件归纳。)
学生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学生2: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学生3: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老妪能解”。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4.了解一种文体: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二、初读美文,疏通文意
过渡语: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习古文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活动设计: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声音的高低等。
2.学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3.指名读: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课件出示部分字音及句子停顿,教师强调。)
4.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读: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词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将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作标记,准备全班交流时提出。
2.教师巡视或参与指导,积极进行师生互动。
3.质疑释疑。
4.教师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课件出示)
三、深入探究,感知内容
过渡语:《荔枝图序》受历代文人推崇,明代状元杨慎称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下面让我们深入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2.学生速读课文第一段,交流: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请同学动手设计内容板书,并板演)。
学生展示1:
产地--巴峡间整体
形状--树形团团如帷盖
树叶--叶如桂,冬青
花--花如橘,春荣
果实--实如丹,夏熟局部
学生展示2:
朵--如葡萄
核--如枇杷
壳--如红缯由外到内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
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时间顺序)
四、提升能力,借鉴写法
过渡语:文章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的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请思考: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是怎样将荔枝描绘的栩栩如生的?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学生1: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学生2: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学生3: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五、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过渡语: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课下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水果,200字以内。
注意:
1、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2、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荔枝图序》阅读训练
荔枝生于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华如橘,春荣。()()
③命工吏图而书之。()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3、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
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4、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2分)
板书设计:
外形
介绍荔枝特点颜色
香味
保鲜逻辑顺序
详略得当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作序时间、目的
教学反思:
亮点:
1.能紧扣学情,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和问题,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快速度理解文意。
2.以图表的形式梳理文章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易于理解性背诵。
不足及建议:各环节的处理及衔接还不是多流畅,应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疏通文意,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要适时点拨。
孙涛
第2篇:荔枝图序(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LìZhīShēnɡBāXiáJiān,ShùXínɡTuánTuánRúWéiGài。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YèRúGuì,DōnɡQīnɡ;HuáRúJú,ChūnRónɡ;ShíRúDān,XiàShú。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DuǒRúPúTɑo,HéRúPíPa,KéRúHónɡZēnɡ,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
MóRúZǐXiāo,RánɡRòuYínɡBáiRúBīnɡXuě,JiānɡYèGānSuānRúLǐLào。
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DàLüèRúBǐ,QíShíGuòZhī。RuòLíBěnZhī,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
YíRìérSèBiàn,èrRìérXiānɡBiàn,SānRìérWèiBiàn,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SìWǔRìWài,SèXiānɡWèiJìnQùYǐ。
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YuánHéShíWǔXià,NánBīnShǒuLèTiān,MìnɡGōnɡLìTúérShūZhī,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GàiWéiBùShíZhěYǔShíérBùJíYīèrSānRìZhěYún。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教学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注音
缯(zēng)华(huā)
帷盖(wéigài)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瓤(ráng)
2、你知道吗?
帷盖: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华:花荣开花
实:果实朵:果实聚成的簇缯:丝织品的总称
绡:生丝的织物瓤:果肉
莹:白洁白醴:甜酒
3、用课文中的语言注解图片
(1) 树形团团如帷盖(2)叶如桂,冬青
(3)华如橘,春荣(4)实如丹,夏熟
(5)朵如葡萄(6)核如枇杷
(7)瓤肉莹白如冰雪(8)壳如红缯
4、什么叫序?
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5、作者简介
《荔枝图序》,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6、友情提示
(1).通假字:华如橘“华”通花,花朵
(2).一词多义:实如丹(果实)
其实过之(实际情况)
(3)古今异义词
华如橘,(花):古义:(开放)
今义:(繁荣)
色香味尽去矣:古义:(消失,没有)
今义:(到)
7、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8、考考你
(1)、按原文填空
荔枝“树形_____。叶_____;华_____;
实____。朵_____,核______,壳_____,
膜_____,瓤肉_____,浆液______。”
荔枝一旦离开本枝,“一日____,二日____,
三日_____,四五日外,____。”
(2)、《荔枝图序》一文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讲解】
1、出示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
3、朗读课文:
(1)认真聆听示范朗读
(2) 学生接力朗读:
学生甲:从开头到“浆液甘酸如醴酪”
学生乙:从“大略如彼”到“色香味尽去矣”
全班同学:共读第二自然段
(要求自然流畅,衔接紧密)
(4)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它的树形圆圆的像车的围幔和车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让没见过和虽然见过却不是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的。
(教师随意挑选课文中的句子,由学生在译文中读出相应的翻译。)
4、了解文章特点
(1)巧用比喻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层次分明作者开篇以“荔枝”二字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的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详略得当作者对荔枝的形、色、香、味的介绍较为详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和画的作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5、拓展阅读
说起古人对荔枝的记载,就不能不提起杜牧写的一首关于荔枝的诗。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了唐玄宗当年为杨贵妃万里飞马送荔枝的情景。学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就会明白当年唐玄宗为什么用万里飞马为杨贵妃送荔枝了。(因为荔枝的保鲜期太短: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今天交通发达了,荔枝这种当年如此贵重的水果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五六月份,荔枝大量上市的时候,不管是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那么今年当我们再吃荔枝的时候,希望我们还能记起白居易为我们写的这篇文章《荔枝图序》。
李玉灵
第3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第4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体。
2.掌握生字词并准确翻译文言文。
3.探究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二)成功自学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疏通文意,画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2。
3.独立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想想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3。
(三)成功量学
1.我来介绍作者和“序”这种文体以及本文写作缘由。(缘由用原文回答)
2.这些字词我来读
缯瓤绡醴酪枇杷帷盖
3.这些词句我会译
<1>这些字词我来讲
通假字:华如橘一词多义:盖树形团团如帷盖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
1>第5篇:荔枝图序_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荔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
第6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2、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2、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们提前背诵,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
第7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
第8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张国生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
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北方学生多未吃过荔枝,更没见过荔枝树。于是编一个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接着提供荔枝的图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树。
二,用“师生倒置法”预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