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二政治下册教学课件
初二政治下册教学课件
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二政治下册教学课件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 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 --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 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法律权利法律行为法律责任
人 格 尊 严 权名誉权侮辱、诽谤等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轻者承担道德责任)
肖像权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姓名权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隐私权(第五课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5、教学具体活动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2)课前准备:发放表格评选最满意老师和班级星级学生并做统计。
(3)教学过程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
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 。如: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目的在于: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
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
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第二步: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
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
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评价所用的词名誉
优良(诚实、善良、正直等)(好的名誉)
不良(奸诈、邪恶、卑鄙等)(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第三步: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
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
讨论: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
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
1.侮辱谩骂他人
2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活动和建议:
1、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3、课前准备:搜集学生在艺术周美术长廊中的人物画作品。
4、教学过程第一目:
(1)、导入:以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这样就进入本课要讲的内容。
(2)、展示学生艺术周的相关作品: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目的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
(3)、案例分析:见书本: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思考: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连连看:小红让爸爸给自己拍照片 肖像使用权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编辑的要求 获酬权小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肖像制作权通过思考和动手连线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4)、小品:朱月坡的烦恼我叫朱月坡,上月在潇洒楼拍了艺术照,今天莫名其妙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难怪同学们见到我就说“美女”,我好不自在。另外,因为我的字不好,老师点名时无意中念成了朱肚皮,于是一个女孩子多了一个不雅的外号,我还发现自己送给同桌的照片在别的同学手里,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我长了山羊胡子和一对猪耳朵。哎,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思考:朱月坡遇上了哪些烦恼?小品中除了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外还有哪些侵权行为?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的:根据这段小品的表演让学生知道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反之,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目:
(1)、由此及彼话人物鲁迅 刘翔 比尔.盖茨 霍金我们之所以一看到这些名字就能说出他们的事迹,是因为姓名是一个人的文字符号,它与某个特定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等。
(2)、案例分析一见书本:牛顺父子的冲突。思考:牛顺可以改名吗?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出你的依据。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3)、案例分析二如此玩笑能开吗?案情: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
思考:宋明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宋明为寻开心,假冒江玉姓名虚构事实愚弄他人,其行为构成侵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宋明向申洋夫妇赔礼道歉,并赔偿二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合计5100元。通过法院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链接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所谓干涉,是指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干涉他人使用或变更其行为(如无合法根据强迫他人更改姓名)。所谓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活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一样,都是指非法利用他人姓名并侵害了权利人的姓名权,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盗用的结果常常直接损害了被盗用者的利益,而假冒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某种民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为了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的结果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凡是非法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不管是否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均构成他人姓名权的侵害。
第2篇:关于初二政治课件
关于初二政治课件
政治初二政治课件:
第一章 政 治
主要讲四个问题:
政治的基本含义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重点:关于政治的含义
难点:关于政治起源问题
柏拉图:政治学就是这么一种学问。因为它是每一个国家必须研究的学问,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懂得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拉斯韦尔:政治,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得到及如何得到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关于政治涵义的不同理解
“政治”的概念,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 ·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侮”等说法。
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πολι,(polis),英语“Po1ity”和“politeria”。(英语音译)
在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政治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阐述过不同的政治观,他们对“政治”概念的解释,千差万别.甚至迥然相异。从总体上看,这些阐述和解释可以分为: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大类
(一)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一些观点
1、政治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道德之治)
对政治本质的古老理解——政治是一种至善
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为儒家道德规范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亚里土多德:政治——“最高的善”,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亚里士多德两本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政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的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中品格,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
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个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
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
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斯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从道德解释政治体现某种政治价值取向
不足:
(1)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
(2)以抽象价值理论掩盖阶级对立
2、政治是一种超越的力量(上天授予)
中国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西方神权政治——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3、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权谋)
韩非: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直言不讳地认为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弗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4、政治是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伊斯顿:政治是一种决定谁得到什么的活动
5、政治是国家的活动
国家要素说(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三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即为国家,梁启超:“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
四要素说,人民、领土、主权、政府,迦纳认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传统政治学认为:国家政府的活动政治的典型行为。
6、政治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孙中山:政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朝廷制度与秩序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治国活动、社会安定祥和
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文,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比较
古希腊:
政治——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中国:政治——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注意的问题:中国人的“政治”词义中一开始就缺失“民主”(公民参与)的基因。缺乏“平等”(统治者与民众)的文化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的一个特殊的方面。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
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政治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集团、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的核心是政权。
4、政治是国家重大事物的管理行为和活动
5、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另: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艺术;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二、政治的性质(定义)p6
定义:
1、政治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获取、运用或影响公共权力,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2、政治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并谋求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的性质(内涵)
第一,政治是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第二,政治具有特定的主体。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政治主体,其中,国家、政府、政党是最重要的主体。
第三,政治是表现为凭借强制性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决策以及对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一系列行为或过程。
第四,政治具有特定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政治既是不同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自身利益冲突的产物,也是为缓和这种冲突,人类最终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理想价值的产物。
第3篇:初二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课件
初二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课件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学平均数教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