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知识及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5 08:16: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美国文化知识及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

美国文化知识及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

托福考试作为一项基本英语语言能力的标准化测试,是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而其中的听力部分一直以来又被认为是托福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首先从内容上归纳总结出听力试题中频繁考查的美国文化知识,其次从知识背后的文化现象对比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希望对今后的托福听力教学有所启示。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isborn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3.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一个学习者如果弄不懂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的文化意义就不可能完全掌握一门外语。而比起阅读,通过听力部分考查文化知识更能使考生深刻地理解文化的特殊意义,从而使申请者更加快速直全面地认识美国文化。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探究ETS的出题意图的同时,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探究托福考试的意义所在——透过语言现象本身使学生浸入到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所以,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摒弃过去“教授如何考试,而不是教授语言本身”的偏执思想,通过文化的浸润使学生透过语言体验文化的意蕴和差异,不仅使申请者顺利通过语言能力测试,而且帮助其平稳度过文化冲击期(cultureshock)这才可谓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第2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从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儿童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家庭教育对儿童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每种都呈现出与其文化相关的特点。以中、美文化影响下的中美家庭教育为例,两者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不同结果等三方面展开对比。同时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更多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往往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他们更注重孩子能否找个好工作,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望,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愿意付出所有。基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立场,中国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只关注他们的智力,希望他们一辈子都在刻苦勤奋的学习。而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他们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发展。恰恰相反,美国孩子拥有更多自主权,因为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公正和自由。2.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母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觉得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父母最殷切的希望和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而美国家长则更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每年一度的高考在中国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3.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的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实行管束性、干涉性、封闭式教育。如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括鼓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任何家务都不需要做;在社交上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学坏”,不愿意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学习上过于严厉,中国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准,所以让孩子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其他都是在浪费时间。4.教育内容的差异

简单说来,中国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而美国家庭则注重素质教育,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价值观内敛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而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较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更富有冒险精神。2.经济形势不同

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压力大,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很难,而好成绩则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在美国,就业机会多,美国家长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在社会立足即可。3.社会条件不同

截止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他们也就更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也能更好地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不指望孩子的赡养,只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三. 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自然也有明显差异。如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能适应社会,面对挑战和挫折;中国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人机交往能力弱;而许多美国孩子缺乏赡养父母的责任感;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亲密。四. 建议

根据中国的特殊形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独立意识,自立能力,合作精神;在中国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有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第3篇: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作者:

导师:

摘 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美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国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界、科学界和文化界一直同美国保持着文化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中美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大国,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校园文化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独到之处,可为我国的高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签。

本文从中美文化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美国文化知识及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文化知识及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