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背诵最后一小节。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低头深思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这是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他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次苏格拉底又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朗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
3.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你知道吗?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我们一起把苏格拉底的要求读一读。
2.你听懂这样的要求吗?你说说呢?
3.弟子们也听懂了老师要求,走进了麦地,结果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自读课文你是从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4.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弟子们走到尽头,却一无所获。他们所有人竟然没有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呢?
5.是麦地里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文中有关句子。
6、交流探讨,读书明理
相关原因的分析
①不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
l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
我听你强调了……,为什么这么读?
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
你还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l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
过渡: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
l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l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过渡: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
7.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自主学习,指导。
8.充分交流: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l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
不能后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经过的麦垄里)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l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小结: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再次诵读。
9.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1)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圈画思考。
(2)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3)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机会造访每一个人,能够及时活用的人却少之又少。------李顿最大的一穗
请同学们读一读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第2篇:最大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最佩服哪位老师2、、、、好,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师,一位我非常非常佩服的老师——苏格拉底
3、有谁认识他吗?简介苏格拉底———(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是和孔子齐名的,被并称为全人类的导师!他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强调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他教书的时候,总是用反问反驳的方式,教授学生们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举例——有人问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偷盗、说谎,你看,他从来不告诉他们答案,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
4、我佩服他的原因,正在于他是一名出色的老师,善于结合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学生,他很少像我们一样,坐在一起在课堂里上课,他经常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世界,一个广场,一片田野,甚至是一条河流都可能成为他和弟子们的课堂,可以说他的课堂,是在太阳底下的,不像我们在天花板地下,话说呀,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弟子们出去了,来到一块麦地边,于是这块麦地就成了他和弟子们的课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我们来读一读:、、、、、二、品读交流,体验哲理。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品读第一句话。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好多同学抓住了那几个词儿,眼前就仿佛看到了一片金黄,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笑容和汗水!读书就要这样,语言文字能够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想象。●品读第二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品读第三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品读第四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三、循循善诱,赏析文本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其中:辨析“拣”和“捡”的区别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
生:
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2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5“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6“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7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重点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四、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3、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4、齐读最后一句话。
5、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理想 把握机遇
第3篇: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
第4篇: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
第5篇:《最大的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的麦穗》教案1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
第6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6《最大的麦穗》教案
16《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
第7篇:《最大的麦穗》六年级说课稿
《最大的麦穗》六年级说课稿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
第8篇:最大的麦穗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