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死海不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第2篇:《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第3篇:《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
第4篇: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死海不死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海不死教案 1
教材说明:
《死海不死》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说明文?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自学——提问——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第5篇:死海不死
鸡西四中2011—2012年度下学期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第四单元23课 《死海不死》
编制人:石玉荣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6.11编号: 26☆今日名言:如果我是一滴水,请允许我游舞在大海母亲的怀抱;如果我是一株草,请允许
我茂盛在自然之父的肩头。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人类保护的一颗生灵„„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整合文本,理解死海不死的含义;学习几种
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重点)
2.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理解传说和神话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在面对死海的现在和未来时,增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领略自然界的神奇
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点)
【思维导航】(关键词:科学小品说明文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本文既是一篇科学小品,又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也称
第6篇: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主备人:尹霞
审核人 :张云
孙秀萍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认识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准确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掌握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死海图片)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顺文章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总结生字。教师汇总。投影显示,指名读后,学生齐读两遍。
读准字音:
游弋 俘虏 安然无恙 狄杜 氯化钠 溴 干涸 锶 谕告
2、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概况,文章主要
第7篇: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教案
授课人:彭凯丽
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
第8篇: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玉凤 审核人:李华 张双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死海有关知识。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条理清晰,准确、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重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先与同学们分享几张图片,请看屏幕,知道图片上的情形是出现在哪里吗?(学生答)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是死海,你知道关于死海的哪些知识呢?(学生交流)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死海知识的文章,你准备怎么介绍呢?(学生交流,师可就既要介绍知识,又要条理清晰,又要激发阅读的兴趣等方面引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小品文《死海不死》,去探究一下,作者在文章中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死海的哪些知识,他又是如何条理清晰地加以介绍的。
师出示目标,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一)师白板显示要求,生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