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测试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4 08:15: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测试题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测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础题

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息( ) (2)下( ) (3)娟( )

(4)宫( ) (5)绮户( ) (6)楼(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8分)

(1)中庭地白树栖鸦( )

(2)不知秋思落谁家( )

(3)酒问青天( )

(4)低绮户 ( )

(5)风归去( )

(6)清影( )

(7)似在人间( )

(8)千里共婵娟 ( )

3.翻译句子。(6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6分)

(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

5.默写。(10分)

(1)《十五夜望月》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调歌头》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0分)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

(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 )

(3)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

(4)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

(5)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7.《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的第二节,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分)

8.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8分)

综合题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是否怀有“秋思”?

2.“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qī(2)yàn(3)chán (4)què(5)qǐ(6)qióng

2.(1)庭院中(2)秋天的情思,诗中指怀人的思绪(3)端,拿(4)雕花的窗户(5)驾(6)玩弄,欣赏(7)哪像是,怎比上(8)借指美好的月光

3.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4.(1)仲初;唐(2)苏轼;东坡居士,宋(3)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略

6.(1)比喻(2)排比(3)设问(4)反问(5)对偶

7.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团聚的人家”与“骨肉被分割”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对团圆的渴望。

8.略(注意:答题时不能仅仅理解对子由的怀念,要突出词人的开阔的胸襟和由己及人,对天下千百万离人的祝愿。)

综合题

1.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像是既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感。这样写更增加了含蓄不尽、摇曳生姿的风调,显得更富遐想了。

2.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团圆”的意思,即可评为“优”。

良、中、下:参照“优”等标准酌情评定。

第2篇:中秋咏月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一、 目标全解:

1、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 怎样体会后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第二课时

一、 目标全解:

1、 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第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

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两首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2.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秋诗词赏析(咏月)

幽谷蓝兰

(一)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秋咏月诗词教师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 制:邓建

审核:陈波

审批:殷翠云

时间:2011-10-16

编号: 019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

1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法指导】

1.课前充分预习,借助字词典扫清阅读障碍(音、形、义),同时划出重要字词。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运用好双色笔进行批注。3.认真研究“导学案”,积极思考,40分钟之内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进行质疑、补充;小组合作中,发言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音亮,表意清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

1.按照CBA的顺序,组内交【自学导航】

流、订正补充。

一、《十五夜望月》

1.①作者简介:王建,_____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 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