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语文《竹石》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竹石》诗词鉴赏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结: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第2篇:《渐渐之石》诗词鉴赏
《渐渐之石》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渐渐之石》诗词鉴赏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
(1)渐(chán)渐:山石高峻。
劳:通辽,广阔。
武人:指将士。
不皇朝:无暇日。
(2)卒:山高峻而危险。
曷其没矣: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矣,感叹词。
不皇出:只知不断深入,无暇顾及出来。
(3)有豕白蹢(dí),烝(zhēng)涉波矣: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这是要下雨的气候。蹢,兽蹄。
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滂沱:下大雨的样子。
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赏析
《毛诗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认为 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烝,众多的意思。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 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创作背景
此诗记述的是军士东征途中的劳苦之情。《毛诗序》云:“《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此诗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张子曰:豕之负途,曳泥其常性也,今其足皆白,众与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此言久役,又逢大雨,甚劳苦而不暇及他事也。”
明代钟惺《诗经评点》:“三不遑,皆有意,不遑他,更可怜。”
明末清初芮城《匏瓜集》:“昔日饶裕丰盈之象,不知焉往,而触目惊心,无在非萧条惨恶之象矣!”
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
清代陈仅《群经质》:“不皇朝矣,所谓今日不知明日事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必当日实事。月离毕而大雨滂沱,虽负涂曳泥之豕,亦烝然涉波而逝,则人民指被水灾而几为鱼鳖者可知,即武人之沾体涂足,冒险东征,而不遑他顾者更可见。四句只是倒说,则文理自顺,情景亦真。诗人造句结体与文家迥异,不可以辞而害意也。”
第3篇:古典诗词鉴赏-石孝友
古典诗词鉴赏-石孝友
古典诗词鉴赏_石孝友
生平简介
石孝友(生卒年不详)字次仲,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其《满庭芳》盖作于乾道二年张孝祥自桂林北归过江州时。末句云:“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似孝友其时已老。有《金谷遗音》一卷。明杨慎《词品》卷二:“次仲词在宋末著名,而清奇宕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谓其集句诸调“皆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无凑泊之痕,有生动之趣。”又《云韶集评》云:“次仲词清奇雄秀,别于诸家外独树一帜。”“叔原小令婉丽,次仲小令雄秀,真先后两雄也。”《四库总目提要》则评价他:“长调以端庄为主,小令以轻倩为工;而长调类多献谀之作,小令亦间近于俚俗。”冯煦《蒿庵论词》:“《金谷遗音》隽不及山谷,深不及屯田,密不及竹山,盖皆有其失而无其得也。”
●卜算子
第4篇: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篇一:竹石教案第三次定稿
竹石教案(初定)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放松学生心情
前言:师生问好之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
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 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 “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
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
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
第5篇:课文竹石教案范本
课文竹石教案范本
课文竹石教案范本
设计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
第6篇:杜甫《石壕吏》诗词歌鉴赏
杜甫《石壕吏》诗词歌鉴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