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经》:风雅的源头
《诗经》:风雅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型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深入品评
首先,《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它们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次,《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名篇选读
黍 离
彼黍离离①,
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摇摇:心神不安。 ⑤噎(yE):气逆不顺。
【点评】
《黍离》一诗,是哀伤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庙宫室尽变为禾黍,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
全诗三章,只换了六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第四句“摇”“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怆,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地难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间废址,通过这样重叠的诗句,反复吟唱,一往情深,苍凉的歌声在天地之间低徊无限,是何等的凄怆动人。
此诗历代相传,影响很大。后人怀古往往沿袭其音调。如姜夔之作《扬州慢》便是看到“荠麦弥望”“以为有《黍离》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以“田”“墓”对照的方式,也当溯源于此。
探究空间
1.《诗经》中很多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看看还有哪些?
2.《诗经》的精华来自于民歌,“一咏三叹”的章法,赋、比、兴的手法在现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宝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便是“兴”和“比”的结合使用。同学们可以找自己家乡的民歌跟《诗经》做一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第2篇:《诗经》:风雅的源头
《诗经》:风雅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于诗经,你了解多少呢?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型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深入品评
首先,《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它们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次,《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名篇选读
黍 离
彼黍离离①,
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摇摇:心神不安。 ⑤噎(yE):气逆不顺。
【点评】
《黍离》一诗,是哀伤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庙宫室尽变为禾黍,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
全诗三章,只换了六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第四句“摇”“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怆,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地难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间废址,通过这样重叠的诗句,反复吟唱,一往情深,苍凉的歌声在天地之间低徊无限,是何等的凄怆动人。
此诗历代相传,影响很大。后人怀古往往沿袭其音调。如姜夔之作《扬州慢》便是看到“荠麦弥望”“以为有《黍离》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以“田”“墓”对照的方式,也当溯源于此。
探究空间
1.《诗经》中很多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看看还有哪些?
2.《诗经》的精华来自于民歌,“一咏三叹”的章法,赋、比、兴的手法在现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宝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便是“兴”和“比”的结合使用。同学们可以找自己家乡的民歌跟《诗经》做一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第3篇:诗经中风雅的精神
诗经中风雅的精神
今天我要讲的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可以用风雅精神来概括的。春秋时代是因为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的,以一部书命名一个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共317年的历史,简称春秋三百年,就是我们要讲的春秋时代。
春秋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三百年。有一个时代是春秋时代,有一种精神是春秋精神,有一种风度是春秋风度,有一种气象是春秋气象。这并不是政治上最美好的时代,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的时代。伴随着王纲解纽,诸侯争霸,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充满生机。春秋士人或效命于战场,或奔走于列国,他们可以敲击着古老的编钟而赋诗断章文采斐然,也可以驾驶着战车而披坚执锐豪气凛然,由此开启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精神。
雅斯贝尔斯在其《智慧之路
第4篇:争做风雅少年
践行“雅言雅行”,争做风雅少年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雅言雅行吗?雅言雅行就是优雅的谈吐、文雅的举止和高雅的品味,“雅”,是一种修养,一种内涵,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
作为一名云小学子,我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更要成为有理想、有智慧、有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凝炼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人格。
当我们拾起地面一片垃圾,让地面整洁干净时,我们体验到了劳动带给别人的是美丽;当我们擦去桌面上有乱涂乱画的痕迹时,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当我们主动去关掉一盏忘记了关的电灯或主动去关掉一个花花流水的水笼头时,我们就有了节约、不浪费的美德;当我们将用过的废旧电池,放进回收箱时,环保意识已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间;当我们因一点点小矛盾而原谅同学时,我们就变得更加宽容大度„
第5篇:风雅(网友来稿)
路来森 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
“风雅”一词,源于《诗三百》之“风”和“雅”,故,“风”之纯朴、婉曲、通脱、丽逸,“雅”之庄重、穆和、典丽、醇正,兼而有之。
初,多用于评价诗文;后,常用来藏否人事。
为文,有“诗”之厚实,“骚”之浪漫,即为风雅。
以“风雅”,臧否人事,魏晋之时,即蔚然成风,此后,因偱沿用,遂成习尚。
一袭长衫,临风飘举,风神潇洒。如屈子峨冠博带,行吟泽畔,看木叶萧萧而下,顿生离忧之苦;如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叹人生几何;如苏轼,月下长衫起舞,舞下中秋的清寒,舞下千古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为风雅。
行为,落拓不羁,超逸豪迈,特立独行。如刘伶,鬓插鲜花,乘鹿车载酒而行,使人荷锄而随之,口呼“死便埋我”,放浪形骸,乱世以全生;如李白,仗剑独行,天子呼来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