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06 08:26: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导入: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诗歌鉴赏:

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郁愤。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具体分析讲解“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拓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七、作业。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江燕

第2篇:《书愤》(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语: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背景和题解: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昂扬的情绪;后四句深沉的忧愤

五、分析诗歌:学生结合具体诗歌讨论: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这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②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联作者也是用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

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1、 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2、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七、艺术手法:①用典②对比: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八、扩展阅读: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九、结束语: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十、背诵。

陈春燕

第3篇:《书愤》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投影导入新课: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大家都学过的一首诗,请问:这是哪朝哪位诗人的诗?

对!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歌。那么,他在这首诗歌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梭罗(学生回答)。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曾经有两年多,他独自一人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木屋里。散文集《瓦尔登湖》就是这两年生活的结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精选15篇)由网友 “清水幻象”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说数》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数字

2B

38

250

520

小3

......

二.科普文阅读方法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

5.注意摘取原文

三.说明对象

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在文中讲到了哪些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自然数

零整数

带负号的自然数有理数

分数实数

无理数复数

虚数

(如雁翅排开)

四.说明顺序

数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发展史(文中第13自然段)

五.语言的准确性

1.修饰限定语的功用

2.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3.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4.逻辑推导的合理性

抢答题竞赛规则:

全班按座位分为三组,各组成员若有知道答案的,立即站起来回答,不用举手,谁答得快谁拥有答题权。

要求不仅答对是非,更要在文章中找出理据。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

②负数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从军行》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 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 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祝福》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教学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法:圈点阅读法、文体梳理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