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
导入:
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 月亮上有着嫦娥、月兔和桂花树,月亮那么神秘美丽,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自己能奔上月球呢?老师小时候总会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像嫦娥一样奔向月球,对神秘的月球一探究竟,在那遥远美丽的星球,究竟蕴含着什么。因为古代人们向往着月亮,所以留下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但是,奔月不再是传说。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初次踏足了那个神秘的月球,留下了月亮上的足迹。
不知道你们心中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宇航员是怎样登上月球的?他们的登月过程有哪些?他们登月之后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样返回地球的?老师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对登月也产生的浓厚的兴趣。现在,我们带着这种对登月的好奇和疑问,一起来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二、字词正音
可望不可即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铁锹(qiao)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小组讨论。
——三部分。第一部分(1~2)指出此次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引起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3~15)写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6~18)写登月归来的感受和重大意义。
2、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小组讨论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5一17):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四、筛选信息
1、同学们刚才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登月的过程呢?请按照具体的时间点来找出发生的相关事件。
——时间顺序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五、理解鉴赏
1、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2、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4、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故事接龙:“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每人一段话“接龙”成一个完整的科幻故事。)
第2篇:月亮上足迹的教案
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与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二·作者简介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9课。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三.生字词检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四、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第二部分(第3-16段),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第三部分(第17-18段),评论登月的意义。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五、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六、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七、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3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完成学习目标一)
一、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练习。(10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chàng()谈 椭()圆 铁锹()着陆()海域()干扰()液氢()仪表()休斯敦()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
畅谈
小心翼翼
里程碑
二、同桌互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的准确、熟练,注意准确形象的用词。(15分钟)
选词填空(检测朗读印象)
1、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 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登上 拜访服
2、他们 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健步 迈步 踏步
3、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相望 遥
第4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
第5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信息技术,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
第6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关键词句准确地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 对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熟悉课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
教师通过“文件传输”将课文内容传输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在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并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三、课文教读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功能,提出讨论题。
第7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捣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
第8篇:19月亮上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能力目标: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