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功桥镇中心小学
唐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谣魅力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板书:歌谣)
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
(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读第一句时相机板书:美妙
2.(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出示文中作者的感受: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4)抓“芳香”谈感受。从这“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你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指导读: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评价:A、读出了一个智慧的母亲;B、一个懂得感情的母亲;C、一个无私的母亲;D、通过你的朗读,母亲的形象我们的心中高大起来。)补充:点击“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板书:神话、谜语。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小结:童年的夏夜,有这样的母亲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9.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11.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13.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4.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5.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四、总结: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歌谣
美妙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
情景交融
第2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
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文中有母亲唱的许多有趣的歌谣,能找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
全文,找一找。(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电脑出示五首歌谣、童谣。
3、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
4、你喜欢这些歌谣吗?为什么喜欢呀?(有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5、从这些有趣的歌谣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1)母亲在月光下洗衣裳,十分辛劳。师:是啊,多么辛劳的母亲啊,能读好它吗?试试看
(2)勤劳致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对,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读好这首有意义的歌谣吧!
(3)哟,还有人将母亲的童谣画成了简笔画呢,赶快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6、多么可爱的图画,多么有趣的童谣啊!想记住它们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7、在母亲的歌谣声里,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你知道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唱歌谣、童谣的吗?仔细读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篱笆小院里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2)母亲十分辛劳,但十分关心我,十分重视对我的教育(抓住“忙完了”“唱累了”)
(3)母亲不仅仅是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许多神奇的故事,说明母亲教育我是多种多样的,很用心地在教育我相机指导朗读
8、我喜欢母亲唱歌谣、童谣吗?为什么呢?
(1)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是的,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女生齐读)
(2)母亲的声音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师: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9、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0、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吗?(感激,怀念)
11、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这些歌谣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们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开头和结尾呢,想读读吗?(出示文字)(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
12、总结:美丽动人的神话,诙谐幽默的童谣是妈妈给我的启蒙教育,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因此,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3、电脑出示:孙友田图片,作者简介(1)这就是孙友田,简介:(孙友田,1936年12月生,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师恩难忘》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2)今天,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创作的诗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出示:您告诉我)读懂了什么?
二、拓展升华
1、在我们家乡有童谣吗?你收集到了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从歌谣中你体会到什么?对你有什么启蒙?
内容:南通歌谣、如东歌谣、海门歌
形式:说、唱、录音、电视
第3篇:《月光启蒙》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月光启蒙》教案
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
周华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3、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努力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现在当你合上书本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在美妙的夏夜里,妈妈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谈话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第4篇:月光启蒙教案
课题:月光启蒙
柳州市景行小学
谭凤椰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是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莲花落、混沌),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
第5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芳香“长”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含义,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轻一点,柔一点,再读一遍。2.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读:母亲
第6篇:月光启蒙教案
品味民间文化
感悟母子深情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
第7篇:月光启蒙教案
17、藏在我心中的母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与分析
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刘晓霞
教材解读: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星光的伴随下,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设计理念:
追求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力争通过让学生触摸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反复朗读,接受优美语言的熏陶。
2、联系全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
第8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实案 1.课题(课时):《月光启蒙》(第一课时)2.执教者学校、姓名:高邮实验小学 陈学权 3.执教学科、班级:语文 五(5)班 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母爱的博大。
4.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5.课前准备
1.以作者孙友田为谜面制作谜语。2.将本课的有关材料制作成演示文稿。6.教学主流程
一、走近作家:
师:很长时间不出谜语给大家猜了,今天我们来猜一位现代作家:小子本是一农夫。(同步投影)
生:萧红。生:孙友田。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小子就是孙,农夫当然有田。师:你怎么知道孙友田的? 生:我早就把语文书全读过了。
师:真是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