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五篇根结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五篇根结
本章《根结》详述了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指出三阴三阳经开、阂、枢的不同作用和所主的疾病。举了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根据经气一昼夜间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从歇止脉次数的多少,来测定脏气亏损的情况。强调运用针刺治疗时,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针刺应有疾、徐、浅、深、多、少的区别。
【原文】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①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②,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③。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④。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⑤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注释】
①奇邪:不正的邪气,即违背四时规律的邪气。
②太阳为开: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
③膈洞:膈,膈塞不通;洞,指泻下无度。
④狂生:一种病态。指生理功能不正常,生命有危险。
⑤慓悍:这里用来形容气血运行疾利。
【译文】
岐伯说:天地之气相感应,寒暖气候也交相推移,阴阳的消长、寒热的盛衰、谁多谁少,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病发在春夏之季的,阴气少而阳气多,对阴阳不能调和所致的病,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病发在秋冬季的,阳气少而阴气多,此时由于阳气衰少阴气充盛,因此草木的茎叶枯萎凋落,水湿会下渗到根部,对于阴阳相移的病变,又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泄法呢?不正的邪气侵入经络,所发生的病变是难以胜数的,如果不知根结的意义,奇邪侵扰脏腑致使功能失常,枢机败坏,气走泄而阴阳大伤,这样病也就难治了。九针的妙用,主要在于经脉根结。所以知道了经脉根结,针刺的道理一说就清楚了。如果不知道经脉根结,针刺的道理就闭绝难通。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拇指外侧的至阴穴,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内眼角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拇指和食指端的厉兑穴,归结于额角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钳上于耳的上方、额角部位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端的窍阴穴,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听会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介于表里之间,可转输内外,如门户的枢纽,故称为枢。所以太阳之关失掉了机能,则肉节渎而发生暴疾。因此针治暴疾,可取用足太阳膀胱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有余,还是应该补不足。(渎,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译注)阴之合失掉了功能,气就会无所止息,痿疾也就发生了。因此,针治痿疾,可取用足阳明胃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其有余,还是应该补其不足。(无所止息,就是说如果正气运行不畅,邪气就会留在里面了——译注)阳之枢失掉了功能,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因此,诊治骨繇病,可取用足少阳胆经,根据病的情况,判断应该泄其有余,还是应该补其不足。“骨繇”,是指骨节弛缓不收的意思。以上所说的病应该探明它的根源。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归结于上腹部的太仓穴。足太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归结于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穴而络于膻中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阳为枢。所以太阴之关失掉了功能,就会使脾运化功能降低而不能转输谷气,表现为上则隔气痞塞,下则洞泄不止。治膈塞洞泄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太阴之开失掉了功能,主要是因为脾气不足而引起的。厥阴之阖失掉了功能,肝气就会弛缓,表现为时常悲哀。治疗好悲的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少阴之枢失掉了功能,肾经脉气就会结滞不通。治疗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根据病的情况而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凡是经脉结滞不通的,都应该用上面的方法刺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本经井穴至阴,流注于原穴京骨,又注于经穴昆仑,上入于颈部的天柱穴,下入于足部的络穴飞扬。足少阳胆经起于本经井穴窍阴,流经原穴丘墟,然后注于经穴阳辅,在上入于颈部的天容穴,在下入于络穴光明。足阳明胃经起于本经井穴厉兑,流经原穴冲阳,然后注入经穴足三里,在上进入颈部的人迎穴,在下进入足部的络穴丰隆。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少泽,流经经穴阳谷,然后注入合穴小海,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窗穴,在下进入臂部的络穴支正。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本经井穴关冲,流经原穴阳池,注入经穴支沟,在上进入头部的天牖穴,在下进入络穴外关。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本经井穴商阳,然后流经原穴合谷,注入经穴阳溪,在上进入颈部的扶突穴,在下进入络穴偏历。这就是手三阳、足三阳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源流向与注入的部位,有络脉盛满现象的,都应当用泄法刺这些穴位。
经脉的气在人体内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周,以营运五脏的精气。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能与周行五十次的次数相应,人就会生病,这种情况又叫“狂生”。所谓“五十营”,是说使五脏都能得到精气的营养,并可从诊切寸口脉象、计算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测脏气的盛衰。如果脉跳动五十次而无歇止,说明五脏都能接受精气的营养而健全,若脉跳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便说明其中一脏衰败了;脉跳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二脏衰败了;脉跳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三脏衰败了;脉跳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是四脏衰败了;脉跳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是因为五脏精气俱衰,说明病者死期将近。脉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是五脏正常的脉象,可以借以测知五脏的精气情况。至于预料一个人短期内是否死亡,则是从他脉象的忽快忽慢来断定的。
黄帝说:人形体的差异有五种情况,即是指其骨节大小的'不同,肌肉坚脆的差别,皮肤厚薄、清浊的差异,气的运行也有滑有涩,经脉也有长有短,津血也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这些我已经知道了,但这指的都是布衣之士,对于那些王公大人和终日食肉的人,他们往往身体脆弱,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急速而滑利,在治疗时,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可相同对待吗?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与吃糠菜粗食的人,在针治时怎么会一样呢?对于他们,气滑的应出针快,气涩的应出针慢;气滑的应当用小针浅刺,气涩的应当用大针深刺,深刺的还应留针,浅刺的则出针要快。由此看来,针刺布衣之士应深刺并且要留针,针刺王公大人应浅刺并且要慢进针,因为他们的气行有剽悍与急滑的不同。
黄帝说: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足的差别,又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形气不足,病气有余的,是邪气满实了,应当急用泄法以祛其邪;若形气有余,病气不足的,阴阳之气都已经不足了,不能用针刺这种病人,否则会更加不足,更加不足就会导致阴阳俱竭,气血耗尽,五脏空虚,筋骨枯槁,其结果是,老年人将要死亡,壮年人也难复原。假若形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就是阴阳都有余了,应该急用泄法祛其实邪,以调其虚实。所以说,凡是有余的应该用泄法,不足的应该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凡是针刺,如果不懂得补泄逆顺的道理,就会导致正气与邪气的相互搏结。若邪气实却用了补法,就会导致阴阳气血满溢,邪气也会充塞大肠和胃,肝肺会发生胀满,阴阳之气也就错乱了。若正气虚却用了泄法,就会使经脉空虚,气血耗损枯竭,肠胃松弛无力,人也就会瘦得皮包骨,毫毛脱折枯焦,凭此便可以预见离死期不远了。
所以说,运用针法的要领,在于懂得调和阴阳。调和好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足,形体与神气也可能相合,神气便能内藏而不会泄漏了,所以说,高明的医生能够调理阴阳之气,使阴阳之气平衡。一般的医生常常扰乱经脉,低劣的医生则有可能耗绝精气而危害生命。所以说,针刺时,运用补泄手法不可不审慎,一定要审察五脏的病情变化以及五脏的脉象与病的感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才能够选取适当的经穴进行治疗。
第2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81篇痈疽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81篇痈疽
《痈疽》文中专门论述了痈和疽的成因、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故篇名为“痈疽”。
【题解】痈、疽,是外科疾病中的两类病证。
【原文】黄帝日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豁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叫,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日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引,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提要】本节论述了营卫气血的运行,并阐明了痈肿的病因、病机。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饮食物以后,所化生的精气沿着不同的通道运行于全身。其中出于上焦的卫气,能够温煦全身的肌肉、皮肤,濡养筋骨关节,通达于腠理。出于中焦的营气,像自然界雨露布洒大地一样,流注于人体肌肉的大小空隙之间,同时还渗入孙脉,加上津液和调,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就化成红色的血液而运行于人体的脉道之中。血液运行和顺而有条不紊,首先充满孙络,再注入络脉,络脉充满了便注入经脉,这样阴经阳经的血气充盛,便随着呼吸而运行于全身。营卫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和循环道路,与天体的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如果发生病变,要细心地诊察虚实,然后进行调治。用泻法去治疗实证,就能使邪气衰减,但泻得太过,反会损伤正气。泻法宜急速出针,可迫使邪气衰减,若仅用留针法,不能及时泻邪,则病情先后如一,仍不见好转。相反,用扶正的方法,可以消除虚弱的现象,但过于补了,也会助长邪之势。经过调治,气血就会协调,形体和神气也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了。关于血气是否平衡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痈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又怎样把握其形成与恶化的时间及判断死生口期的远近呢?你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岐伯说气血运行于经脉,循环不止,它与天地的运动规律相一致。如果天体运转失其常度,就会出现日蚀月蚀;大地上江河淤塞或决溃,就泛滥四溢,水涝成灾,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而民众不能往来,使得长年居住在城里或乡间的百姓们流离失所。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请让我谈谈其中的道理。人体的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与天上星宿的运转、地面河水的流行相应。如果寒邪侵入经脉血络之中,就会使得血行滞涩,血行滞涩不通,卫气也就壅积不散,气血不能往复周流而聚结在某一局部,便形成痈肿。寒气郁久化热,热毒盛积熏蒸,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便化成脓液,脓液不得排出,又会使筋膜腐烂,进而伤及骨骼,骨髓也就随之消损了。如果痈肿不在骨节空隙之处,热毒就不能向外排泄,煎熬血液而令其枯竭,使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营养,经脉破溃败腐,于是热毒深入灼伤五脏。由于五脏损伤,人就会死亡。
【原文】黄帝日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日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名日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日脑烁州,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牖,名日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引。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踪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日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日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菰莸吲,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判陵蔻。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日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禾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日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日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日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日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日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引,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日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鲰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提要】本段分别论述了猛疽、天疽、脑烁等十九中痈疽的病名、症状、部位以及治疗与预后。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痈疽的形状、死生的限和名称。岐伯说痈疽发生在喉结的叫做猛疽。这种病如不及时治疗就要化脓,若不将脓液排出,就会使咽喉堵塞,半天就会死亡。已经化脓的,要先刺破排脓,再口含凉的猪油,三天即可痊愈。
发生在颈部的,叫做天疽。这种痈部位较大,颜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疗,热毒就会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渊腋穴处,向前面可伤及任脉,向内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损伤,十几天就会死亡。
邪热亢盛,滞留于项部,上侵而消烁脑髓的,叫做脑烁。表现为神色抑郁不欢,颈部剧痛如针刺,如热毒内攻而出现心中烦躁,是不治的死证。发生在肩臂部的痈肿,叫做疵痈,局部呈赤黑色,应当迅速治疗,此证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痈的毒气浮浅而不深陷,不会伤及五脏,即使在发病四五天的时候速用艾灸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痈肿发生在腋下,局部坚硬而呈深红色的,叫做米疽。应当用细而长的石针稀疏地砭刺患处,然后涂上猪油膏,不必包扎,大约六天就能痊愈。如果痈肿坚硬而没有破溃的,称为马刀挟瘿之类的病变,应当急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生在胸部的痈肿,叫做井疽。它的形状像大豆一样,在初起的三四天内如果不及早治疗,毒邪就会下陷而深入腹部,成为不治之证,七天就会死亡。
生在胸部两侧的,叫做甘疽。局部呈青色,形状好像楮实和瓜蒌的样子,时常发冷发热,应急速治疗以解除寒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十年之久而死亡,死后溃破出脓。
胁肋部生痈,名叫败疵,败疵主要发生于妇女。如果迁延日久,就会发展为大的脓肿,其中还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芽。治疗这种病候,可用切割的连翘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取三升,乘热强饮,并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热汤的铁锅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愈。
痈疽生在大腿和足胫部的,名叫股胫疽。这种病的外部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痈肿所化的.脓紧贴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疗,约三十日即可死亡。
痈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锐疽。其形状红、大而坚硬,应当迅速治疗,否则,约三十天就会死亡。痈疽发生在大腿内侧的,名叫赤施。如不迅速治疗,至六十天就会死亡。如果两腿内侧同时发病,是毒邪伤阴已极,多属不治之证,十天就要死亡。
发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其症状是外形肿大,皮肤颜色没有变化,伴有发冷发热,患处坚硬,这是尚未成脓的表现,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误用砭石刺破排脓,便会导致死亡。须待患处柔软成脓,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脓泻毒,疾病就会痊愈。
发生在关节的各种痈疽,并且出现内外、上下、左右对称发病的,都不易救治。生于阳经所在部位的,约一百天死;生于阴经所在部位的,约三十天死。
发生于足胫部的,名叫兔啮疽,其外形红肿,毒邪能够深入至骨,应当迅速治疗,如不急治,就会危害生命。
痈毒发于内踝的,名叫走缓。其外形如痈,但皮肤颜色没有变化。治疗时应当用石针屡屡砭刺痈肿所在之处,使寒热的症状消退,就不会死亡。
痈疽发生于足心、足背的,名叫四淫。其形状好像大痈一样,如不迅速治疗,约一百天就会死亡。
痈肿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厉疽。其外形不大,如果从足小趾开始发病,并呈现黑色,应当迅速治疗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却逐渐加重,就不能治愈了,约一百天就会死亡。发生在足趾的,名叫脱疽,其症状如果出现赤黑色,是毒气极重,多属不治的死证;如不呈现赤黑色,是毒气较轻,尚能救治。如经过治疗而病势仍不减轻,应当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则毒气内攻深陷于脏腑,必然导致死亡。
【原文】黄帝日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日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岁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炼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日痈。黄帝日何谓疽岐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日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痈和疽的区别。
【白话解】黄帝说你所谈的痈疽应当如何鉴别呢?岐伯说如果营气滞留在经脉中,血液就凝聚而不能畅行,从而使卫气受到影响也阻滞不通,使壅积于内而化生毒热。如毒热发展不止,便使肌肉腐烂化脓。但是这种毒热仅仅浮浅在体表,不能深陷到骨髓,所以骨髓不会被灼伤而焦枯,五脏也不会受其伤害,这种疾病就叫做痈。
黄帝说什么叫做疽呢?岐伯说如果热毒亢盛,深陷于肌肤的内部,使筋膜溃烂,骨髓焦枯,同时还影响五脏,使血气枯竭。其发病部位比痈的发病部位深,使得筋骨肌肉等都溃烂无遗,所以称之为疽。疽的特征是皮色晦暗而坚硬,如同牛颈部的皮一样,痈的特征,是皮薄而光亮。这些就是痈和疽的区别。
第3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8篇贼风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8篇贼风
因《贼风》文中主要讨论外邪侵袭人体所发生的疾病,故称为“贼风”。
【题解】贼风,系指四季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邪气,俗称外邪。
【原文】黄帝日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1]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因加而发”的发病方式,即因于故邪,加以新邪而发病。
【注释】[1]空穴因上古之人穴居野处,故称之。
【白话解】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的。
第4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31篇肠胃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31篇肠胃
本篇《肠胃》主要内容从解剖角度介绍了古代对消化道的认识,其中以肠胃为主体,故以“肠胃”名篇。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日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1],深三寸半,大容五合[2]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3]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广肠傅脊[4],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肠胃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