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7 08:35: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

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52.37万,较上年增长13.9%;而留学回国人数达40.91万,比上年增长12.1%。年度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而85后、90后也成为留学回国的主力军。更有专家预言,三年之内,海归人数会基本与出国人数持平。

然而,这股日益兴起的海龟回巢热似乎遭到了国内职场的冷遇。近些年,“海归金字招牌不再”等传闻不绝于耳,很多想要通过招揽海归从而拓宽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招聘海归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而海外留学生也因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等原因,无法与本土职场搭建信息桥梁。

正是如此,在风起云涌的海归浪潮下,回巢的“海龟们”应如何将海外背景与本土职场相融合?用人单位在招聘期间又该如何运用真正国际化的视野衡量海归的能力?这些问题成为了当下回国就业留学生与各企业用人单位主要关注的问题。

近日,由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本次调查共收到1020份问卷,被调查者超九成在35岁以下。受访留学人员所在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地区,其中英美澳三国留学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2.6%,20.3%,以及8.2%。报告中就海归行业分布、薪酬水平、回国原因以及职业规划等作了说明,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更好地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海归”标签优势依然存在 求职不利因素明显

史上最难就业季遭遇海归回国热潮,这是近年海归就业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就业不利的大环境下,“海归”的优势标签仍然存在。《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海归”就业现状:超八成学非所用85后海归薪酬较低

从就职单位来说,海归工作单位的性质呈现多样性,以本土民营企业为主。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在本土民营企业工作,在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工作的被调查者比例基本一致,分别为22.4%和21.4%。还有十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在事业单位工作,5.7%在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工作。

从行业来说,海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人最多,占比23.8%,其次是教育/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占比15.4%,时下流行的IT/互联网行业排名其次,占比14.2%。此外,调查也发现,过四成海归对所在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持有积极态度。

然而,对比留学专业和就职行业以及薪资水平,情况却不容乐观。“所学”和“所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是海归就业的首要问题。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和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更有15.1%的人认为“所学”和“所用”呈现出不匹配的态势。此外,海归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水平总体走低,明确表达满意的仅为三分之一,大多数的人态度十分矛盾,有四成海归表示“说不清”。调查也发现,受访人员对于现有工作满意程度处在两极的较少,“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占比5.5%和2.2%。

纵观海归人员的薪资水平似乎也与高昂的留学投资不匹配。46.9%的被调查者每月税后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仅有11.3%的海归人员收入达到15000以上。而税后收入不足5000者更是占比达到25.2%。

用人单位:大部分国际化程度不高 招聘海归渠道有限

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海归型人才的需求,本次调查共涵盖了在京的80家企事业单位,其中1000以上的单位占比50%,501-1000人的单位占比5%,101-500人和100人以下的单位各占22.5%。

根据此次调查,45.2%的单位表示其在职人员中海归比例不高于10%。这些单位主要为部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此外,近两成的单位表示其海归员工比例为30%-50%,而拥有过半海归员工比例的单位近不到一成。根据深入调查,发现这一类单位主要为海归民营创业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于外资企业拥有高比例的海归员工,主要与海归学生对跨国公司的明显偏好,且对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强,语言能力突出等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海归民营创业企业的.海归员工比例高,也充分说明海归在创业过程中,更容易与志同道合的海归朋友一起创业。

虽然当下海归人员在各公司的占比仍较为低迷,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不到四成的企业表示招聘时对海归人员没有明显的倾向。这也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和优待。

虽然各用人单位表示出了对于海归人才的倾向,在招聘渠道上却未能为海归人员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据调查,单位现有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主要通过国内的媒体,本单位的网站,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国内大学等媒介。其中,国内媒体和本单位网站为最主要的两项选择,比例高达52.5%。其次为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和国内大学,占比分别为40%。而海外职业中介和海外大学这两大海归了解企业招聘最为便利的媒介,占比却仅为5%和15%。这一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了解国内招聘需求时有较大的信息不对等和滞后现象。

因此,寻求企业与海归人才的双赢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海归人才需注重社会实践,职业社交网络的建设,并接受专业就业培训,从而提升职场竞争力。同时,用人单位需深入了解海归核心竞争力,优化招聘流程,提升职位吸引力并努力拓宽招聘训导,来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第2篇: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

近日,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

告》,报告显示,2006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近三分之二毕业

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最高起点工资

为22500元,最低起点工资则只有150元,相差150倍。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所反映的现实往往耐人寻味。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调查报告时,最渴望了解的事情就是,那个月薪150元的大学毕业生到底是谁,他从哪所

高校毕业,学的什么专业,又是什么样的单位聘用了他。一个大学生花父母的积蓄完成学业之后,却拿着150元的月薪走上社会,这样的就业现状到底该怎样形容呢?无论如何,恐怕摆脱不了一点悲哀和无奈吧。【www.daodoc.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但是就业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我们的社会似乎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前不久,湖北某著名高校的BBS上发了一个

帖子,标题叫做“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发帖人到底怎么“变态”呢?原来他听

说哪儿摔下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当时他竟然丝毫也没有痛惜,第一感觉就是——

—又多了50个职位。如果说网上的帖子难免有些夸张的成分,那么,前两天发生在南京

五台山体育馆的“围困”事件就应该有说服力了。某人才市场在那里搞了一个招聘会,以20元门票的高门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加,但大学生进场后发现,这个面向大中专毕

业生的所谓“特大型招聘会”,不仅招聘单位很少,而且提供的岗位大多是业务员、保

安甚至搬运工。这样的招聘如何收场,也就不难想象。

就业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无法逃避的焦虑,但对于某些人而言,却是趁火打劫的大

好时机。以招聘做幌子收取巨额门票只是最低级的手段,更广泛而隐蔽的情形是,用人

单位利用就业难的困局,拼命压低起点工资,玩命抬高就业门槛。如此一来,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是降了下去、利润也提高了,但国家和社会花了很大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像劣币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这样的局面不能得到改善,如果听任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过渡地带彷徨不已,那不就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注脚吗?

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决心和智慧,也需要

时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总的来说都是体谅国家的难处、也有耐心等待这

个解决的过程的。但需要郑重提醒的是,在国家拿出完善的教育和就业机制之前,各地

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并非就无所事事了。我们都知道,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最

低工资标准,比如说,北京市2006版最低月工资标准是640元,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摆

着看的,还是有着法律的约束力呢?那些以150元起点工资聘用大学生的单位,是不是应

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追究?更进一步,看到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不值钱,而且这个倾向

难以由市场自行调整,那么,政府就应该制定一个最低起点工资,以扭转用人市场的极

度失衡。粮食收购还有最低限价呢,大学毕业生的“市价”就更不应该一再贬值而无人

过问。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央视经济节目曾经算过一笔账,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过

日子,每月没有一千多元根本就无法保证温饱。想一想起点工资在千元以下的那些大学

毕业生,我们不仅心痛,而且感到歉疚。

第3篇:烟草市场调查报

烟草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国内,国际形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市场,拥有的烟民总数高达3.5亿,近年来的卷烟销售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3,对于如此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西方反烟运动的压力之下,各大跨国烟草巨头无不垂涎欲滴.多年来,由于国内的诸多壁垒限制,外资烟草在中国市场一直无有太大的收获.有统计,过去数年里,外国卷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徘徊于1%-3%的水平.但是这样的情况不会长远了.按照入世的承诺,在入世6年之后――-与美国的市场准入协议则为2004年,我国对外资烟草不仅要将进口关税降到足够低的程度,而且还要取消进口许可证以及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对跨国烟草巨头们放开国内市场.事实上,威胁已在咫尺,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进口卷烟将和国产烟一样可以摆上大街小巷的各种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 从2013年统计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来看,2013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19万,教育部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失业率也在呈上升趋势。然而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就二选一:一是选择继续进修升学,一是选择就业工作。进修的大学生们还不会理解失业的痛苦,然而那些失业的的毕业生更多的承受着找工作的困境中。关于这次的调查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也引发了我们在校大学生的深刻反思,给了我们更大的启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分析

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