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刘建平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中蕴涵的感情,从而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一、导入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是这样评价李白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板书:将进酒 李白)
二、文本探究
1、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将进酒”,什么意思啊?将是请的意思,那么题目就是请喝酒,所以这是一首劝酒诗。请同学们来找找,有那些人喝酒?(李白、岑夫子、丹丘生)。那这顿酒喝得如何?(很痛快,开怀畅饮“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因为:
①朋友聚会—— 酒逢知己千杯少 → 情感:快乐 ②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 情感:愁
2、看来大家预习很到位。先请大家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齐读一遍。大家都读得很好。
3、百家讲坛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情感最多变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其内心情感更显得丰富复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一起去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现在请同学们分组探究一个问题。
探究一:
在《将进酒》这首诗中,你读到了李白哪些丰富而复杂内心情感?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多媒体展示:
李白 的内心情感
预设答案:(请同学吟诵他找到的那句)
1、悲伤与无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诗的开头运用比兴、夸张的手法。通过写“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和“青丝白发”朝暮之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悲伤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
2、欢乐、自信 “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大家在这种“欢”与“乐”的感情里有没夹杂着其他的情感。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现在的才却“不被用”。所以在朋友相聚之乐的饮酒里还藏着他内心怀才不遇的悲。欢快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悲愁的心。所以才有我们开头说的狂饮的豪壮之举。
3、蔑视权贵、有点消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4、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解析】圣贤应该指那些人?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为何诗人认为圣贤都是寂寞的,不值得自己羡慕。因为这些圣贤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上一段诗歌欢乐中隐藏的悲在这里喷发出来。此时已成为了一种愤激。
追问:按理说“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诗人心中的任何悲愤都应消散,为什么李白还那么耿耿于怀呢?(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我们说知人才能论世,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凤凰初下紫泥沼,谒帝称觞登御筵” 44岁 被排挤,“赐金放还”
(反映了李白一种怀才不遇而又始终执着追求建功立业,一种始终坚持而不得的愁)
5、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
(预设答案为这首重点讲解的地方,其余的可给学生自由发挥。)
6、我们刚才分析了那么多,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白在这首诗歌中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来归结一下。
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
三、手法探究
1、【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板书:悲壮)
五、拓展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另外两首李白早期写到酒的作品,通过比较看看他喝酒的态度及感情的发展变化。
比较《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变化。《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是在他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时写的,他觉得理想能够实现了,所以很高兴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行路难》是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所作,能体现他饮酒的态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表达了诗人那种自信
写最后一首《将进酒》时作者被“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时喝酒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了,感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
从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一位感情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也没有放下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即便是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也绝没有沉溺于酒池,依旧保持自己最初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
教学反思:
李白的《将进酒》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现在总结如下: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以自己对李白是个情感的理解为讨论的主体。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李白 的内心情感”这个问题所谓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情感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有效地拓展深化。在这堂课中,我在提升环节就通过李白几首不同的诗歌串成一条线,去看李白那种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板书的设计
这节的板书设计不是很好,没有做到清晰、直观。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这方面注重设计。
2、给学生个体展现的机会可以更多。
第2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阜阳城郊中学 王玲
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关键是要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很多诗歌当中诗人的情感并非一种,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另外,学生的朗读素养还是差很多,所以朗读教学是现在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并且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结合课文内容与诵读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导入新课
以“诗与酒”为话题导入
(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习情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天地宽-----背景简介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快速完成背景简介(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1、背景简介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颍阳。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2、解题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
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三、夯实基础我先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学生根据预习完成)
四、因声求气悟感情----理清情感脉络
(一)检查预习:
(学生评价)
(二)教师范读:
强调同学们要注意示范朗读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
(三)品味情感
品读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鉴赏分析:
1、悲(同义词即可)(板书:悲)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欢(同义词即可)(板书:欢)
2、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板书:愤)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板书:狂)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来,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送宕,一泻千里。
(四)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指导)
(找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五、独树一帜展个性----合作探究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小结)
六、拓展延伸显能力
(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第3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环县职专 米盈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中李白的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诗歌名句的能力。
2、知人论世,诵读品析,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3、体会诗人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和两岸徘徊的内心纠结。教学重点
诵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诗歌名句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体会诗人貌似洒脱狂放消极避世实则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名句理解诗意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流程
一、课前提示:
准备好课本,准备好导学案,准备好饱满的激情!
二、以“酒”诗导入(PPT显示)。
杜甫的《酒中八仙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李白的诗似乎也常有一股浓烈的酒气扑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
第4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韩 刚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
第5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诗人感情,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培养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并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感情,讨论欣赏本诗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掌握诵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整体内涵,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与教学设想】
1.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继续进行“自―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借助教辅《优化学案》,做好课文预习。课
第6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
经纬中学
张燕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深入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狂歌痛饮”的豪放外表下对生命的珍视和人格的维护。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诵,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的美学特征。
教学方法:依托导学案自主预习、合作交流、白板展示,吟诵。教学设备:多媒体、白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叫酣畅?什么叫豪情万丈?读一读李白的《将进酒》吧。古往今来,以酒入诗,无以计数。自古还没有哪一篇,像《将进酒》这样,读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这篇惊世骇俗之作,以驾长空挟雷电的气势,抒发了巨人式的感伤。不必把“人生得意须尽欢”误以为李白的沉沦,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宣言。
二、预习导学
第7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盛唐大诗人李白,二十四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他见多识广,人生阅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成了皇帝的嘉宾,由一介布衣而直取卿相,想实现他匡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终因不能适应也不想适应备受束缚的宫廷政治生活,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还去做他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诗的顶峰,豪放飘逸,想象瑰奇,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想象瑰奇见长的话,《将进酒》则以豪放飘逸著称。
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探讨《将进酒》。主要研讨这样几个问题:[投影]
1、《将进酒》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文有文眼,诗有诗
第8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教学方法:学生主讲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白板平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盛唐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座无法超越的高峰,一座是浪漫主义的最高峰李白,一座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杜甫。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截然不同,一个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公子,一个是忧国忧民的忧郁王子。李白豪气冲天、狂放不羁的性格气质造就了他“豪放飘逸”的独特诗风。今天就让我们在两位展讲员的带领下走近《将进酒》,走近潇洒飘逸的李白,感受他“豪放飘逸”的独特诗风。有请第一位展讲员李姣颖同学
二、展讲员播放幻灯片,并进行展讲
1、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