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豆渣粑的味道散文
豆渣粑的味道散文
早春二月,正是人们吃豆渣粑的时候。此时此刻,每当看到歺桌上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我就想起了家乡味道鲜美的豆渣粑。
豆渣粑,也称霉豆渣,是头年冬天做豆腐时,把剩下的豆渣,用手做成跟烧饼一般大的粑粑,放在簸箕里,盖上稻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放上十天半月,让它长满白色的茸毛后,豆渣粑就霉成了。此粑鲜美、豆香味浓,可搭配鱼类、肉类等原料做各种美味佳肴,也可单独做菜,还可以煲汤,是营养丰富的风味豆制品。
打从小记事起,在我们农村,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用来炸豆腐角,蒸豆腐丸子,将多余的豆腐做成腐乳,把剩下的豆渣霉成粑,挂在屋粱上,让它自然风干。制作腐乳时,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簸箕里,同样盖上稻草,等上霉后,再拌上红曲,撒上适量的食盐,放在扣坛里,扣上盖,装上水,半个月后就腌制成腐乳,一坛子咸腐乳,足够全家人吃上大半年。
上世纪六、七年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别说美味佳肴。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四季吃不到鱼肉,每天不是白菜、萝卜、咸菜,就是咸菜、萝卜、白菜“老三样”,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荤,平时炒菜锅底都见不到油,水煮盐拌的,个个吃得面黄肌瘦,像个皮包骨。那时候,啥都金贵,更别说是荤菜,有“老三样”吃就不错了,不像现在,天天大鱼大肉的,只有勤快的人家,才能吃到腌菜、腐乳、豆渣粑。
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学住校,每个里期天下午到校前,母亲总是在我黄书包里装上两罐头瓶咸菜,不是腌菜,就是腐乳或酱豆,来解决一个星期的下饭菜 ,学校食堂里虽有3分钱一份的大白菜,囊中羞涩买不起,只能啃咸菜,吃得人眼花缭乱,昏头昏脑,口鼻生疮、发裂,只有星期六休息回家,母亲才会用豆渣粑炒青菜打打牙祭,或者做一碗鸡蛋汤改善改善生活,平时上学是吃不到青菜的,尤其是新鲜的豆渣粑。
豆渣粑,儿时的最爱。长大后,步入社会,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豆渣粑,都没有母亲亲手做的豆渣粑好吃,因为家乡的豆腐是用石磨碾出来的,豆渣粑又是经过稻草自身的毛霉菌发酵而成,它口感好,香味绵长。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各家各户不再做豆腐,既使做一桌豆腐,也把豆渣倒掉了。现在,村里能做豆腐的人为数不多,会霉豆渣粑的人甚之又少,要吃豆渣粑就到巿场上去买,其味道越来越差,根本吃不出一丝鲜嫩的滋味来。
第2篇:火草粑的味道散文
火草粑的味道散文
今天在街上,碰到了一个老农卖的一种野菜,我们这里叫火草,它一般生长在清明时节,所以书上又叫清明草。
火草是我家乡人的独特叫法,在《本草纲目》上说,它的名字有鼠曲草,佛耳草,米曲,茸母,香茅,无心草,黄蒿等等,就是没有叫火草的名字,是不是蒿草讹化而来呢?不得而知。
据说火草可以入药,具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等功效,南宋诗人陆游曾有“更煎药苗挑野菜,山家不必远庖厨”的诗句,这里的“药苗”,指的就是火草。它的叶很小,略略呈椭圆状,浅绿浅绿,叶面茎梗上覆有短短的灰白绒毛。老的,顶梢有一簇簇小黄花。
而火草耙,顾名思意就是掺和火草做成的耙耙。说到火草耙,不禁想起了母亲。记得儿时,母亲每年都要做火草粑给我们吃的。火草只能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采摘,因为采摘早了火草芽苗才现,收益不大,采摘晚了火草茎叶俱老,又韧又涩,难以下咽。而每年的这段时间母亲都要带着我们兄妹去附近的山上摘火草,家乡毕节城周围的纱帽山、石牛石马山、虎踞山,文笔山,灵峰寺等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
采摘时,多选嫩的掐。回家后,母亲精心捡去杂质,漂洗干净,用大火煮开,趁水没有冷却加入糯米粉,白糖和细包谷面,揉捏成一个个窝窝头,放入蒸锅蒸熟。那火草的清香,面粉的甘甜,吃起来的'柔软劲道,真的好醇好香。
再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味品丰富了,烹调手法也多样化了,火草耙有素蒸的,有油烙的,市场上也有了火草耙专卖点,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位三十左右岁的女同志在一块长方形的面板上摆上火草耙,然后用一根带子把面板套在脖子上,几乎天天在街上叫卖,高声喊着:“买火草粑吃喽,热哄嘞,买火草粑吃喽,热哄嘞”……那声音充满着为生活奔波的沧桑,直入耳膜,钻进心扉。但也许是职业特点吧,她的耙耙菜少面多,吃来总感觉没做出当年母亲做的那种味道。说到这,今天我也享受不到了当初等待吃火草粑的那种期盼,以及兄妹几个围着父母亲吃着火草粑时的那种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亲情的味道。因为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年,这些都只能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之中了,想到这,心里不由又泛起一缕难言的滋味。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满山遍野的火草“春风吹又生”,那淡雅的小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于我,火草耙,是春天的味道,也是清明的味道,更是对母亲怀念的味道。
第3篇:石灰苞谷粑,爱的味道散文
石灰苞谷粑,爱的味道散文
每次向朋友介绍家乡绥江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提起石灰苞谷粑,这种家乡特产小吃,俨然成为家乡的一种代言产品,寄托了我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的牵挂和依恋。
家乡盛产苞谷,聪明智慧的家乡人就地取材,把一粒粒粗糙坚硬的苞谷籽和石灰这两样似乎毫无关联的东西,制作成糯软香甜、妇孺皆知的石灰苞谷粑。对我而言,往往直接等同于母亲的爱和亲情的温暖,成为我童年最鲜活最快乐的定格。
童年时,父亲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母亲留在家里照顾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她不辞辛苦地劳作,把一生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我们身上。我们对她做的石灰苞谷粑情有独钟,觉得那是世间最美味的佳肴。隔三差五就怀念石灰苞谷粑的味道,便央求母亲做。母亲一边嗔怪我是小馋猫,一边顾身体的劳累,兴高采烈地做着准备工作。
母亲烧一大锅水,待水沸腾时,放入几
第4篇:冻粑的味道
一说到冻粑就会想到丹棱,在我看来,丹棱的味道就是冻粑的味道!
我对冻粑的感情,是从跟老公谈恋爱开始的。老公老家在丹棱,那里的习俗,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粑!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冻粑,有时学校寒假放得早,回老家还赶得上跟母亲一起做冻粑呢!我娘家和上学、工作的地方都没有冻粑,因此回丹棱吃冻粑便成了每年过年的期盼!
其实做冻粑是很很麻烦的,不过一准备做冻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于是年的味道就从泡米、推磨、发酵、蒸粑等一道道工序中开始弥漫在乡间的灶房屋角!过年的欢喜就从准备粑叶时开始写在老老少少苍老或稚嫩的脸上!我们寒假回家时,母亲一般已将籼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清水泡到可以磨了,于是我和老公兴致勃勃帮母亲推磨。邻里乡亲从院外走过,叫一声:“幺奶奶,推粑了噢?”母亲应一声:“噢!推粑了!”一
第5篇:清明粑散文
清明粑散文
一年之中,有些食物如昙花一般,感觉还没怎么吃出味来,就已结束了,比如清明粑。我听家人说过,我勤奋精明的外婆年轻时,每逢清明前,都要放下洗洗浆浆的手上活路,带着孩子在山上采摘清明菜,赶制很多的清明粑,然后挎着篮,领着孩子上街去叫卖,挣得微薄的钱来补贴家用。
外婆把这样补贴家用的办法传授给我母亲,我母亲又教会我,所以我很小时,就知道如何做清明粑,不过没机会上街吆喝过。结婚生子后,只做过两次给家人尝,都觉得很不错。但工作太忙,况且在城市里,不知何处才有清明菜。
好在清明前,街上总有人拎着满满一篮子的清明粑叫卖,看见她们,我会想起外婆年轻时,也如此辛苦地满街叫卖,眼巴巴地盼着行人们来买。故每次我都情不自禁地买很多带回家,如果遇上卖得差不多,又急着赶回家的,我索性一古脑儿全买下,然后东家送几个,西
第6篇:清明粑经典散文
清明粑经典散文
前两天在家里休假,爱人说快过清明节了,我们去买点大蒜来,做粑给你吃。我高兴得不得了,忙下楼奔菜市场去了。
知夫莫若妻,爱人知道我特别喜欢吃清明粑。只要一提到清明粑,那种香喷喷的大蒜和腊肉味道,就会很快地沁入我心脾,使我的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就有吃。
还未到清明节,那绿油油的大蒜在经过了严冬的酷寒后,长在了春天的温馨里。苗棵通过雨水的滋润,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长成了嫩长的茁壮蒜,这种茁壮蒜,便是清明粑的美味馅料。这个时候,我就常常催促爱人快做清明粑。早些年我的爱人在水产场里养鱼,我也跟着在渔场生活劳动了十来年。在那里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少凄风苦雨,却是平生无憾,大饱了十年吃清明粑的口福。因为鱼池的池埂上可以自己种大蒜,我就总是种了许多,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能吃上五、六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