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叙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教育叙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老师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话,是我为学生讲的,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给你无限的惊喜。
20xx年秋,我正式进入百福司小学任教了,按照惯例,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一带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做着所有班主任都做着的工作,班级建设,学生管理;我也做着所有语文老师都做着的工作,备教辅改,培优辅差。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写不好作文,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我让自己先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美。然后,再去用自己的感受去感染熏陶我的学生们。我会将我随手一扔的野花,开出了满盆花的意外和欣喜与他们分享;我会将高考日自己的所见所感与他们诉说,会在每一次旅行回来后给他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久而久之,他们会在日记里,在作文里,将家乡最常见的雾写得美轮美奂,将放学路上的所见与所感衔接得自然流畅。他们的语言各有特色,写出的内容情感丰富。我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写作技巧,学会了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笔下自然能生花。
其中有一个学生,叫谢韵鸿。一天,她拿出一本画册给我,很神秘地让我看,呀!是关于我们班的漫画呢!里面有我,有她自己,还有同学们,线条虽简单,但每个同学的典型特征和说话语气,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留心观察,又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一本“巨作”呢?
我的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了!
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有人说教师的.工作一眼便看得见未来,太过乏味;可在我看来,教师的工作每一天都充满着惊喜与挑战。
那是一个平常的午休时间,我踏着跟往常一样的步子去到教室。教室外无比喧嚣,教室里却是一片岁月静好,看我进教室了,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座位,我们的约定是,要么睡觉,要么学习。我一觉醒来,发现他们全部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地或看书或做作业。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即使时隔几年,我也同样被他们的专注而感动,相信那一刻的他们,也一定是幸福的。
我的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和阅读的乐趣了,
三年级之前,班级的黑板报一直是我自己办的,我会故意将涂色的任务留给学生,他们也十分乐意去完成。从三年级开始,我在班里组建了黑板报小组,采取自愿报名。在他们办的过程中,我任由他们发挥,偶尔也给予一点小意见。第一期黑板报,历时一个星期,到黑板报终于定型的时候,他们内心的成就感一直洋溢到了脸上。通过一学期的训练,他们的设计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绘画、书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四年级,我已经不需要再操心学校布置的黑板报任务了,在任务之外,他们还会自己拟订主题了。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的学生,从懵懵懂懂的小孩,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少年了!
所以呀,请充分相信我们的孩子,不要担心他们失败,每一个探索的过程都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中宝贵的经验。我相信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可以撬起地球!
第2篇:公务员考试给我一个“支点”撬起地球
公务员考试给我一个“支点”撬起地球
华图教育
阿基米德先生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解说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也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演绎发挥的空间,以至于许多人在人生、事业中要努力寻找这样的“支点”。
诸多迷茫中的公务员考生也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不求撬动地球,但求实现职业理想。那么,众多勤奋备考公务员的考生到底因何而迷茫?
什么是能力?此其一。“能力”一词与“智力”密切相关,从根源上讲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工作)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指标。按照西方心理测验学界的权威观点,能力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即知识记忆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语词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快速知觉能力。这一观点整体上为我国学界认可,并成为我国科学设置公务员考试科目的重要参照,即分别为言语、数量、判断和常识。
能力是决胜公务员考试的惟一因素吗?此其二。能力可谓决定一项活动成败的智力因素或者说必备因素,但绝非惟一因素。影响一项活动成果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信念、意志、动机等不同层次的多种因素,从能力的中短期培养来看,思维路径、方法、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短期内可以提高能力或者说短期内能提升考试能力吗?此其三。在考试中能从容应对不同形式和难度的考题,也是一种能力。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充分了解活动情况、知己知彼,并适当改变活动的顺序安排、结构组合,就可能在实力(能力)上产生质的飞跃。因此,短期内提升能力是可能的。
如果我的上述分析整体是合理的,就可以回答公务员考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支点”这一问题,那就是思维的路径、方法。考生一定要对公务员考试的不同科目、不同题型的潜能考查方向、命题关注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比如逻辑判断题的考查,其题干与选项有逐渐拉长的趋势,但无非是对考生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考查,考生应当避免受到自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时对容易发生的逻辑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因为命题专家几乎所有逻辑题干扰项的设置
都针对这些易犯错误,诸如概念内涵的偷换、因果关系颠倒、以偏盖全等常见错误。因此,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维科学性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对于有较多时间备考的考生,希望能有所启发;对于很快要进入实战的考生而言,考试题型的熟知和有针对性的答题技巧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找到每个模块答题的技巧性,只要这样,在真正的考场上,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保证最快的完成任务。
第3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现在我可以说这样一句:给我一个过程,我可以让你喜欢我。
但是没有人给我这样的过程。
坏男人往往脸皮厚,大胆,善于撒谎,不太受道德约束,花招诡计多,不负责任。而这些特点恰恰击中了女人的软肋。假设硬件条件相似的好男人和坏男人遇到同一个女人,坏男人的杀伤力要强出N倍。
首先,好男人的出手概率要小得多,因为好男人开始追求之前就要考虑负责任的问题,所以不完全中意的不会去追,条件不成熟的目前不能追,对方已有男友的不能追,未来前景不看好(例:在不同城市)的不能追,限制极多。而坏男人反正也没打算负责任,只要对方有点姿色,或是触手可 得,一概先追了再说。
第二,好男人诚实,没钱没关系就实话实说,对女方的缺点也坦诚相告,往往让女人很失望。而坏男人随便编两个故事就可以显得自己实力
第4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课堂设问设计的技巧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课堂设问的设计,课堂设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满脸乌云,眉头紧皱。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设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笔者认为,课堂设问要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方能浅入深出。课堂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要深入思考,以比较浅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我们还要善于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扔石子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
第5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我们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常常滔滔不绝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势不休的引导,看起来课是充实的,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我忽然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
一、放飞心灵,冲破束缚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放飞心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由翱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真正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方式,即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放飞心灵,把握机会
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更精
第6篇: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语文课题组叶汇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这舞台就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一、课堂——为生成而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孙双金老师在预设《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预计到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之时,可能会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喂、唤、说、别、念,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后有可能有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预设就顺
第7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是一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具有解释目的的表达性言语。想想它的语境,阿基米德正试图让别人相信他的杠杆原理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一句学术言论,并不是一个假说,也不是一个未加证明的假设命题。他只是想通过这个来传达他的那种自信,对科学的自信。所以无论对错,他本人都不应该是我们诟病的对象。如果是别人说了这句话,它可能早就被埋没在了浩瀚的历史。但正因是阿基米德所说,使其被铭记流传,也使得人们产生了讨论这句话的兴趣。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将这句话从阿基米德身上剥离下来,单纯的去考虑这句话本身,也许更能客观的研讨。好吧,让我们再来正式的看一下这句话吧:“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第8篇:给学生一个支点也许能撬起整个地球
给学生一个支点也许能撬起整个地球
文不对题是写作的大忌,审题失误,作者的言语就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廖之千里。同一个班组学生的审题能力有高有低,具体到每个学生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低与高之间是怎样发展的呢?在实践中如何分步骤、分层次指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呢?下面,结合多年教学中的体验,从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质量等三个审题能力层次及其思维过程,对审题能力训练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这是审题能力的基础层次。这个过程,重点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审准命题意图。作文命题,尤其是“中考”作文命题看似高深莫测、扑朔迷离,其实,只要我们审准题目、材料和作文要求,就可以准确把握命题的意图。如《生日》《星期天》之类作文,就限定了时间内的人和事;《放学路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