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概说一(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3 08:32: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论语概说一(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论语》的语言艺术

艺术性很强的精美语言,必须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形象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充分地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论语》的语言,虽说基本风格朴素简洁,却也文彩富赡,既精炼含蓄,又韵味深长,处处流金溢彩,时时掷地有声,其表现的内在的深度和视界的广阔无与伦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这不仅是对松柏的礼赞,更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蕴和社会现象,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赋予了后世人许多的诗情画意。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时光流逝,警策人们奋斗不已,涵蕴极富。再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含义深永,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真是常读常新令“懦者振”的至理名言。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弥显其珍贵。文学语言力求用最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感到严谨而又丰满,精炼而韵味无穷。《论语》中很多语言就是这种语言的最早而经典的创造。

形象化是艺术语言的主要特点。艺术性很高的语言,要求细腻地描绘客观事物的情状,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论语》无论对人物刻画,环境绘制,气氛渲染,细节描写,都十分生动真切。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篇》)轻轻几笔,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游春图,把春回大地之时,一群生气勃发的青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于丽日和风之中,到沂河洗澡,舞雩台吹凉风,自由自在游玩歌唱的欢快情景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欣羡极了。真是文情并茂,生趣盎然。又如“颜渊死,子哭之恸。门人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为?’”(《先进》)写孔子得意门生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悲伤,悲伤到自己也不知道痛哭的程度--已“恸”了,而要学生来提醒。提醒后,他仍昏昏然,如在梦中一般,情痴意迷,尚不自觉。觉后反而要问:“我不为这样的人哭成这个样子,还为谁哭?”表现情感,一而再叠,再而三叠,情貌并出,十分传神。

《论语》既创造了不少精妙的文学语言,也开创性地使用了不少修辞格,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成为后代范式。其中包括了比喻、比拟、夸张、感叹、重叠、对偶、排比、层递等等。以比喻论,有明喻,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子张》)显示了孔子思路阔大开朗,联想高远;有借喻,如:“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以“升堂”、“入室”喻人为学的两个阶段,贴切而新颖;“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喻“人而无信”之行不通;有暗喻,如:“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两句分别用“者……也”和“也”表判断,说明一般贤者是丘陵,孔子是日月,属比喻中的暗喻,也叫隐喻。《论语》中不仅只有简单的比喻,还有复杂的比喻。在复杂比喻中,有用不同比喻说明同一事物的,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公冶长》有用不同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的,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以堆土成山来比喻一个人为学进德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一种是虽刚开头,但却能矢志不移。要说明孔子被音乐陶醉达到的程度,《论语》便以夸张修辞格“三月不知肉味”来加以夸饰。孔子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论语》也常用感叹修辞法。如“郁郁乎文哉!”(《八育》)“大哉问?”(《八俏》)“小人哉,樊须也!”(《子路》)感叹之不足传情达意,《论语》便用重复或重叠修辞格。如《雍也》中孔子称许颜回一章,以“贤哉回也”开头,以“贤哉回也”结尾,反复咏叹,以传其深情。又如《雍也》中孔子指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用重叠修辞格表白其确实没有在放荡的卫灵公夫人南子面前出过差错。又如,要表现孔子急于用世,用“沽之哉!沽之哉!”《子罕篇》要表现孔子思乡之切,便用“归与!归与!”(《公冶长篇》)要说明颜回之死的惨痛,便用“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篇》)真是其声其貌,历历如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对偶句,也有大量的排比句,还有对偶排比的合用,形式整齐,加上选字炼词的功夫,把一些复杂的内容,表现得井然有序。再如:“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前一个整句,为一对偶,后一个整句,为一对偶。后一个整句中,又是两个排比句。如此繁复的内容,运用对偶、排比,以短语出之,表现得井然有序,说得十分醒豁,足见其语言表现力之强。

今日之语言是由古代语言发展而来的。《论语》所创成语率之高,保留至今的成语、格言、警句、古谚之多,古今典籍几乎无一可与伦比,翻开《论语》一书,珠玑满眼,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辉。成语如:升堂入室,功亏一篑,道听途说,成人之美,有教无类,三思而行,见贤思齐,愚不可及,温故知新,尽善尽美,巧言令色,任重道远,循循善诱,色厉内荏,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过犹不及,既往不咎,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后生可畏,欲速不达,当仁不让,言不及义,夫子自道,临事以俱等等。格言如:德不孤,必有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言必信,行必果。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成语格言言简而意赅,通俗而深刻,都是岁随珠何璧,无不熠熠生辉。

《论语》的语言还韵律和谐,能传达出生活的自然音响,体现了现实的音感节奏,读来特别真切生动。如“子曰:‘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一章三对偶句,能长则长,能短则短,都据内容而定,不仅自然地构成排比,形式十分整饬,而且音调又非常和谐。《论语》中提炼了大量当时的口语,浅近易懂,也很朴素生动。如《八俏》中:“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侍生章》中:“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全是当时的口语,也近乎今日的口语,人物的口吻神情,无不惟妙惟肖,表现力很强。

语气词已被运用得极其广泛,并且出神入化。在《论语》中似乎一切性状、神情、态度、语气,都可以用语气词辅助加以细腻真切的表现,其韵味常常妙不可言。如表示曲调停止的乐音用“铿尔”,微笑用“莞尔”,叹息用“喟然”,惆怅用“怃然”等等。形容态度谨厚,用“恂恂如也”;形容谈话轻松,用“侃侃如也”;形容自得之貌,用“怡怡如也”;形容急捷快速,用“翼如也”等等。形容崇高,用“巍巍乎”;感叹伟大,用“大哉也”;说明态度坚决,用“果哉”;称赞使者,用“使乎!使乎!”贬斥不满意的人则用“彼哉!彼哉!”。称赞大舜,用“咨!尔舜!”称赞弟子用“由也”、“求也”、“赐也”,这个“也”,相当于现在的“呀”,多亲切!还如“已矣乎”、“也已乎”、“也与哉”,各式各样的语气,传达感情表现心理细致入微,使人物情貌俱现,生动极了,可爱极了。

《论语》一书,在继承前人语言成果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语言的创新,把语言的表现力提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它既是当时语言的集大成之著作,又为后来的语言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根基。我们完全可以借用马克思称许古希腊神话传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论语》:“至今,它仍然是我们高不可及的典本。” 

第2篇:论语概说(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第3篇:论语概说四(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二、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语概说5(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论语概说7(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五、关于务政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其一,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其二,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也就是说在位不松驰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论语概说三(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3.《论语》思想的现今价值

一、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论语概说二(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是记录孔子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语录体著作,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其文学价值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毕竟存在区别,不能用现代的观念评价其文学性。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记录思想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创。它不是纯文学的形式,而是中国古代著述的一种体裁,用看似随意的结构形式驾驭了一个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李人纪先生把《论语》称为“孔子讲学论政”的“说理性散文”,并且总结了《论语》在说理方面的三个显著特征:第一,《论语》是一家之说,虽然没有构成整篇的文章,集中地对某一一问题进行剖析和论述,但把散在各章的有关某一问题的言论集中起来,其观点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中心问题,因而符合弥贯群言、精研一理的论著的基本要求。第二,《论语》中论断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论语概说6(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四、《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论语概说一(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概说一(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