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打渔杀家》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文学,对戏剧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简要介绍京剧及其他戏剧文学的特点。介绍剧本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京剧的传统剧目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打渔杀家》(节选)就是其中之一。
二、简介京剧及《打渔杀家》剧情
1.京剧。
戏曲剧种,流行全国,有近二百年历史。清朝乾隆55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逐步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形成了京剧。京剧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旧时也称“皮黄”。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很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形成中华民族戏曲“唱做念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伟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也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野猪林》《打渔杀家》等流行更广。
2.《打渔杀家》。
京剧传统剧目之一。剧情梗概:梁山起义失败后,梁山好汉阮小七化名萧恩,隐迹江湖,与女儿桂英以打鱼为生。恶霸地主丁员外勾结贪官吕子秋一再勒索渔税银子,经常对渔民打板子、逼赔礼,激起了这位垂暮英雄反抗的怒火,他痛打教师爷,杀死了丁员外,与女儿一起远走他乡。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场,交代了全剧的主要人物并酝酿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三、学生默读课文,解决字词(小黑板出示)
1.正音正字。倪呔膂力挡横儿
2.解释词语。
冒叫敢是叨扰致气挡横儿
四、介绍戏剧文学
1.剧本。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文学的特点。
第—,剧本的结构化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3.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
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
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
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琅琅上口、清亮入耳。
五、结合课文,理解剧本的组成部分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舞台提示。
同摇船上表明是在河边
撒网、提网表示动作
李俊、倪荣同上表示上场
笑表示心理情绪
教师点拨:舞台提示可以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形象也展现在观众面前。剧作家对人物心理情绪和动作作必要的提示,正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人物台词的例子。
示例:桂英与萧恩的对话
萧恩的唱(独唱)
丁郎初上场的独白
李俊、倪荣的接唱
教师点拨:戏剧中的歌唱和说白的作用是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
六、学生细读课文,体会戏剧文学的特点
提示:可由同桌或前后桌同学担任不同角色进行朗读(或表演)。
七、布置作业
思考:课文揭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回答戏剧文学的特点。
二、教读课文
1.提示与思考:这一场戏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时间:一个下午
地点:河边、柳阴之下
2.提示与思考:这样安排时间和地点体现了戏剧文学的什么特点?
明确: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戏剧是舞台艺术,它需要观众,而观众不可能坐在剧场里等待矛盾冲突慢慢推进,所以时间安排要高度集中,戏剧演出时如果换景频繁,会给演出带来许多不便。因此,空间也需要高度集中。
3.在这场戏里,展现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丁郎奉丁员外之命,向萧恩催讨渔税银子。
实质是恶霸地主丁员外和地方官吏吕子秋互相勾结,残酷勒索苛捐杂税,加重对渔民的封建剥削。
4.这场戏里,安排李俊、倪荣与萧恩的聚会有什么作用?
明确:安排李俊、倪荣上场,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透露萧恩的非凡生平,用他们的对话,交代了桂英的婚事,为以后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渔税银子的非法剥削性质,从而引起了戏剧冲突。
三、分析萧恩的形象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萧恩性格的舞台提示、对白、唱词。
2.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
萧恩本是梁山好汉,隐迹江湖后,只想平静地度过晚年。因此,他对丁郎催讨渔税银子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甚至还劝阻李俊等“不要与丁郎致气”,表现出懦弱的一面。这一形象与最后的奋起反抗,杀死恶霸地主形成鲜明对照,更能突出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残酷,揭示出“官逼民反”的现实。
四、尝试归纳丁郎的性格特点。
提示:恶霸地主的走狗、色厉内荏、欺软怕硬。
五、欣赏唱词
引导学生体会、交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有条件的,可借助磁带、vcd等。
六、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京剧,有条件的可通过欣赏京剧传统剧目了解京剧。
第2篇:打渔杀家教学设计教案
打渔杀家教学设计教案
一、导入新课
可以戏剧文体、情景故事等导入。也可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打渔杀家》片断录像,了解京剧的特点。
二、简介情节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文章有关情节介绍并作补充。(具体略)
三、了解戏剧冲突
戏剧中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文讨论一下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矛盾是阶级剥削与反剥削,它的矛盾冲突是勒索渔税银子和反抗交渔税银子。
分角色扮演矛盾冲突产生发展的这部分的内容,并分析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
李俊、倪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具有梁山好汉勇于斗争的精神。两个人的性格都很豪放,对萧恩的经济困窘能慷慨解囊,反抗封建统治阶级。
萧恩作为戏剧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文中面对丁府家丁的嚣张气焰一直笑脸说好话,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试图缓和和封建统治阶段的`矛盾,这种作法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行的。在丁府和吕子秋的勾结逼迫之下,他才被迫走上反抗之路。面对残酷的统治压迫他先是退让,后反抗,直到主动出击,这也体现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色。
四、体会唱词与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戏剧开头结尾桂英和萧恩一段唱词,也可让学过京剧的同学来表演这一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这段唱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堪生活的重负,凄苦,辛苦劳动却始终不能养活自己,倍受贫困的煎熬。
五、归纳戏剧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归纳。这场戏的实质是恶霸地主和地方官吏互相勾结,残酷勒索,加重剥削,从而激起人民的反抗。这一场戏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封建统治的黑暗。
六、总结扩展
l.《打渔杀家》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京剧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表现矛盾冲突,揭示剧本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打渔杀家》的选场部分,分别刻画了萧恩、李俊、倪荣这些梁山英雄好汉以及丁府家丁的不同的性格,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2.京剧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戏曲,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加强我们对京剧特点的了解,课后有条件有机会再欣赏其它传统剧目如《空城计》《贵妃醉酒》《野猪林》等。
七、布置作业(略)
第3篇:打渔杀家 教案教学设计
王禹鸿
教学设想
《打渔杀家》(节选)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之一。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对戏剧没有什么了解。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戏剧文学尤其是京剧的相关资料。教学时,应注意剧中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揣摩人物的对白、唱词把握人物的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
倪呔膂力懦弱挡横儿
2.指名复述故事梗概。
二、交流信息,了解戏剧常识
1.戏剧。
明确: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文学。
明确:即剧本。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要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第4篇:打渔杀家 教案教学设计
王禹鸿
教学设想
《打渔杀家》(节选)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之一。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对戏剧没有什么了解。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戏剧文学尤其是京剧的相关资料。教学时,应注意剧中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揣摩人物的对白、唱词把握人物的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
倪呔膂力懦弱挡横儿
2.指名复述故事梗概。
二、交流信息,了解戏剧常识
1.戏剧。
明确: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文学。
明确:即剧本。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要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第5篇:打渔杀家的教案范文
打渔杀家的教案范文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与戏剧冲突
选场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真挚的友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奋勇反抗的精神。
选场中展现的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恶霸地主与地方官吏相互勾结,残酷勒索苛捐杂税,加重封建剥削,从而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
二、结构内容
课文部分以逼税为线索,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桂英遵命。”),打鱼。这部分写萧恩父女由于生计所逼,以渔为业。萧恩不顾年迈,早出晚归,打鱼江下。
第二部分(“李俊、倪荣(内)‘走哇!’”至“(桂英取酒具放好,三人席地而坐)”),聚会。这部分写李俊、倪荣江边出游,遇见萧恩的小舟,好汉巧重逢,三人船上共饮酒。
第三部分(“(丁郎上)”至“丁郎……(跑下)”),惩恶。这部分写丁郎向萧恩催讨渔税,李俊、倪荣仗义帮
第6篇:打渔杀家 教案教学设计
王禹鸿
教学设想
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文学,对戏剧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简要介绍京剧及其他戏剧文学的特点。介绍剧本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京剧的传统剧目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打渔杀家》(节选)就是其中之一。
二、简介京剧及《打渔杀家》剧情
1.京剧。
戏曲剧种,流行全国,有近二百年历史。清朝乾隆55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逐步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形成了京剧。京剧音乐上基本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
第7篇:打渔杀家 教案教学设计
陕西商州东郊初中王雪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京剧的有关基本知识。
2.了解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了解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学难点:
萧恩的忍让态度
李俊、倪荣在剧情冲突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商洛最有名的地方戏是什么?(商洛花鼓)同学们听过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唱一段花鼓戏你们想不想听?(唱《月亮光光》的主题曲)你们知道这是哪部戏吗?好听吗?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地方戏曲,它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你们都知道那些剧种?(学生回答)其中最有名的是什么?(京剧)对,京剧有国粹之称,那么对于京剧大家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二、对京剧的介绍
京剧是全国性剧种之一。在我国有
第8篇:打渔杀家 教案教学设计
昆山市一中朱湘前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戏剧知识。
2、初步理解京剧。
[教学重点难点]
1、萧恩的忍让态度。
2、戏剧冲突的实质。
[教学时数]一教时
第一教时
一、了解什么叫京剧。
京剧是全国性剧种之一。以徽班戏为起头,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目的唱腔和表演方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唱腔基本属于板腔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琐呐等乐器和锣鼓等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
(以上只要求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最初步的认识。)
二、按自读提示预习课文,讲述故事情节。
先请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情节,教师再简介全剧内容。
故事梗概:梁山好汉萧恩自与众弟兄分手后,和女儿桂英相依为命,在江边打鱼为生。时因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欠下了乡宦丁自燮的渔税银子。丁府派恶奴丁郎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