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队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队伍,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3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第2篇: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河水
溪水
课后心得:
松林 夜莺
月色 大河 静谧、美丽 夜 叶赛宁
秧鸡
(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安适、宁静的心境)用心 爱心 专心
第3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大全(14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习,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教学效果的达到。这些教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步骤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展开等方面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篇一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
第4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4
威尼斯商人(节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莎土比亚.剧本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生活。
2. 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口述课文的故事梗概,把握剧本思路。3. 正确认识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莎土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人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第5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的]
认知要求:
1)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
2)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要求:
1)了解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和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人物的情谊深厚,见义勇为的人际关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过剧本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6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利》、《亨利五世》,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悲剧有《李尔王》、《
第6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汇总24篇)
教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活跃了课堂氛围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篇一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
第7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
第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
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