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简便计算》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 2600÷100= 24×9+24=
8×125= 2.5×3.6= 2.4×0.5+0.5×3.6=
1300÷100= 50×9×2= 15.31-(0.31+3.5)=
21×100= 4×7×25= (16.8+1.47)÷0.7=
2.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8×2.58+1.8×1.42+0.5=
(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
=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
=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
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
=(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
=2×1.7-0.7=3.4-0.7=2.7。
3.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一组
(1)11.72-7.85-(1.26+0.46);
(2)13.8×7.6-(4.29+3.31)×8.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订正。
(1)11.72-7.85-(1.26+0.46)
=11.72-7.85-1.72
=11.72-1.72-7.85(符合减法性质的特点)
=10-7.85=2.15;
(2)13.8×7.6-(4.29+3.31)×8.8
=13.8×7.6-7.6×8.8(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13.8-8.8)×7.6=5×7.6=38。
思考: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这两道题从题目本身上看,不符合简算的特点,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一步符合简便运算的特征,就在这一步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能简算,就要在哪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还要随时观察每一步算式的特点。
二组:
(0.19×5.4+2.6×0.19)×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讲解:
(0.19×5.4+2.6×0.19)×12.5
=0.19×(5.4+2.6)×12.5(根据乘法分配律)
=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
=0.19×(8×12.5)
=0.19×100=19。
思考:
这道题中,可以进行几次简便运算?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因为题目中的括号内符合乘法分配律,而在计算的.过程中又出现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所以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在简算一次之后,还能进行简便运算,称为二次简算。所以,我们在进行一次简便运算之后,还要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可以简便运算的算式。
三组:
3.2×0.9+0.32;9.5×8.8+0.02×95+9.5;202×99-19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3.2×0.9+0.32
=3.2×0.9+3.2×0.1
=3.2×(0.9+0.1)
=3.2×1
=3.2
9.5×8.8+0.02×95+9.5
=9.5×8.8+0.2×9.5+9.5
=9.5×(8.8+0.2+1)
=9.5×10
=95
202×99-198
=101×2×99-198
=101×198-198
=(101-1)×198
=100×198
=19800
202×99-198
=202×99-99×2
=(202-2)×99
=200×99
=19800
思考:
这几道题怎样做才能进行简便运算?(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需要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分析。
四组:
(6.81-2.572)×(1-5.7÷5.7)
=(6.81-2.572)×(1-1)
=(6.81-2.572)×0
=0
这道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差为什么没有计算出来?(因为第二个括号中的差为零,不管第一个括号差为多少,相乘的积都为零。)
小结:
如果最后相乘的因数中有一个为零时,其它的因数不必计算。
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一定要全面审题,时刻提高简算意识,根据题目中数字及符号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能否简便运算。能简算的说出简算方法,不能简算的说出运算顺序。
(1)6.25+37.5÷1.25×8;
(2)20-6.75+3.25;
(3)2.5÷0.4×0.078;
(4)9.8+0.2-9.8+0.2;
(5)1.2×4÷1.2×4;
(6)0.65×76+2.4×6.5;
(7)25.25×0.6×4÷0.6-0.09。
3.思考题:
填空:
(1)×0.4=3.4;
(2)填同一个数。
□-□+□+(□÷□×□-□)=10。
4.课后作业:P40: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利用加法、乘法的五大定律及减法、除法的两个性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定律及性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复习中,通过口算对简算的方法进行梳理,学生明确掌握各自的特点及方法,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做好准备。
在新授课及练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简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例4 1.8×2.58+1.8×1.42+0.5
=1.8×(2.58+1.42)+0.5=1.8×4+0.5
=7.2+0.5
=7.7
第2篇:《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 2600÷100= 24×9+24=
8×125= 2.5×3.6= 2.4×0.5+0.5×3.6=
1300÷100= 50×9×2= 15.31-(0.31+3.5)=
21×100= 4×7×25=(16.8+1.47)÷0.7=
2.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8×2.58+1.8×1.42+0.5=
(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
=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
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
=(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
=2×1.7-0.7=3.4-0.7=2.7。
3.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一组
(1)11.72-7.85-(1.26+0.46);
(2)13.8×7.6-(4.29+3.31)×8.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订正。
(1)11.72-7.85-(1.26+0.46)
=11.72-7.85-1.7
2=11.72-1.72-7.85(符合减法性质的特点)
=10-7.85=2.15;
(2)13.8×7.6-(4.29+3.31)×8.8
=13.8×7.6-7.6×8.8(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13.8-8.8)×7.6=5×7.6=38。
思考: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这两道题从题目本身上看,不符合简算的特点,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一步符合简便运算的特征,就在这一步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能简算,就要在哪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还要随时观察每一步算式的特点。
二组:
(0.19×5.4+2.6×0.19)×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讲解:
(0.19×5.4+2.6×0.19)×12.5
=0.19×(5.4+2.6)×12.5(根据乘法分配律)
=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
=0.19×(8×12.5)
=0.19×100=19。
思考:
这道题中,可以进行几次简便运算?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因为题目中的括号内符合乘法分配律,而在计算的过程中又出现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所以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在简算一次之后,还能进行简便运算,称为二次简算。所以,我们在进行一次简便运算之后,还要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可以简便运算的算式。
三组:
3.2×0.9+0.32;9.5×8.8+0.02×95+9.5;202×99-19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3.2×0.9+0.32
=3.2×0.9+3.2×0.1=3.2×(0.9+0.1)
=3.2×1
=3.2
9.5×8.8+0.02×95+9.5
=9.5×8.8+0.2×9.5+9.5
=9.5×(8.8+0.2+1)
=9.5×10
=95
202×99-198
=101×2×99-198
=101×198-198
=(101-1)×198
=100×198
=19800
202×99-198
=202×99-99×2
=(202-2)×99
=200×99
=19800
思考:
这几道题怎样做才能进行简便运算?(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需要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分析。
四组:
(6.81-2.572)×(1-5.7÷5.7)
=(6.81-2.572)×(1-1)
=(6.81-2.572)×0
=0
这道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差为什么没有计算出来?(因为第二个括号中的差为零,不管第一个括号差为多少,相乘的积都为零。)
小结:
如果最后相乘的因数中有一个为零时,其它的因数不必计算。
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一定要全面审题,时刻提高简算意识,根据题目中数字及符号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能否简便运算。能简算的说出简算方法,不能简算的说出运算顺序。
(1)6.25+37.5÷1.25×8;
(2)20-6.75+3.25;
(3)2.5÷0.4×0.078;
(4)9.8+0.2-9.8+0.2;
(5)1.2×4÷1.2×4;
(6)0.65×76+2.4×6.5;
(7)25.25×0.6×4÷0.6-0.09。
3.思考题:
填空:
(1)×0.4=3.4;
(2)填同一个数。
□-□+□+(□÷□×□-□)=10。
4.课后作业:P40: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利用加法、乘法的五大定律及减法、除法的两个性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定律及性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复习中,通过口算对简算的方法进行梳理,学生明确掌握各自的特点及方法,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做好准备。
在新授课及练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简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例4 1.8×2.58+1.8×1.42+0.5
=1.8×(2.58+1.42)+0.5=1.8×4+0.5
=7.2+0.5
=7.7
第3篇:简便计算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 b
第4篇:简便计算教案二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拆分凑整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5+68+25 73-29+27 53+38 91-27
请个别同学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二)讲授新知
1、讲解3、4题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个位数字,找出能凑成整十数的好朋友,这样的数可以一起算,使计算变得简便。
2、讲解5、6题
总结方法:在连减的问题当中,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前提:这两个减数的和为整十数)
3、讲解第7——8题
总结方法:如果算式中有接近整十的数,可以从其他数中拆出一部分与其凑成整十数再继续计算,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4、讲解9——11题
总结方法:主要练习进位加。
(三)课堂总结
说一说,通过一节课
第5篇: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 一) 复习准备
1 . 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 2600÷100= 24×9+24=
8×125= 2 。 5×3 。 6= 2 。 4×0 。 5+0 。 5×3 。 6=
1300÷100= 50×9×2= 15 。 31-(0 。 31+3 。 5)=
21×100= 4×7×25= (16 。 8+1 。 47)÷0 。 7=
2 . 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
第6篇:乘除法简便计算(教案)
乘除法简便计算教案
①运用积不变、商不变性质可使计算简化
720.25 3.62.5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使运算简化
12.92.54 9.890.52
③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运算简化
4.5101 67.72.532.32.5 21.93.93.911.9
6.399 92.710192.7 88.93.93.921.13.9
(12.525)8(257.5)4(1.250.25)84
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不变。
42037 5352
⑤用凑整法
12.5322.5
⑥将乘数分解因数的方法使计算简化
0.5636 7.245
⑦将除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然后再用这两个数依次去除被除数使计算简化
64.82.1 55.8
第7篇:简便计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乘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 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2.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计算下各题: 125×25×4×8
673+245+327+755 826-273-227
426÷2÷3(1)小学生先独立计算。
(2)抽前4名学生板演,并要求口述计算方法、计算时运用哪些定律。
125×25×4×8 生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25和4同时相乘,计算起来很简便。683+245+327+735 生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683
第8篇:四年级数学科简便计算教案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课
题: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 5课时,第5、6 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3 月 21 日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