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利用录音带朗读课。前。段,引导学。进。费。情境。(有条件的。利。多媒体播放电影小片段,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
2.边默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课文中描述内容。力求能深切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
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可设计三张幻灯片:雨景图、献火图、省火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线索的情况下,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结构。
四、揣摩课文,理解小说的主人公问题。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自然环境?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在客观描述了草地天气后,紧接着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这段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烘托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
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辨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得出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结论。
3.在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贯穿全篇的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他满而丰富。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教师不予纠正,引导学生在自己辨析中解决。
五、默读课文,揣摩文章中的语言。(目标2)
1.“他也知道这是妄想--”,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重要性,又为下文理下了伏笔。
2.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暗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小心地”说明粮食的珍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埋下了伏笔。
3.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无名战士?(声音、肖像。语言、动作)
4、找出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动作和语言来,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含义?
“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等表明无名战士认真的态度,在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同寻常。”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盯着“表明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
5.无名战士所说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一词一顿?
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着重。
6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时“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红军长征路途中过草地为背景,通过写一位无名战士不顾生命垂危,向党和部队贡献火柴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七、课堂训练。
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叫。'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请就你所经历的生活感受,抓住一件小事情、小事物,谈谈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意义。
八、课后作业。
A、完成练习一、二。
B、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挖掘、提炼,写出这个东西的内涵。
C、安排课本剧,要求抓住细节安排场景。
九:说课精要: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时应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理清语言的深层含义。
十、教学结构:导入--阅读感知--全班交流--揣摩语言--总结--课堂训练
十一、教学后记:
第2篇:《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评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志士赞美蜡烛,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那点燃蜡烛,燃烧自己的火柴。不足分寸的火柴梗,米粒般大的火柴头,微不足道、平凡、普通,可是在革命战争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芜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圈点评注法作阅读提要,标注生字词;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圈点评注法就是把阅读中自己的疑问或感受、体会标记出来。可以是疏通性的评点,标记好词、好句子;也可以是思考性的评点,点评语言、结构、感情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想一想,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果我们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用那种乐器来伴奏?
配乐朗读。请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朗读]课文,读时做到三点:读准、读畅、读出感情。放录音。
(优美的曲调能创设特定的情景,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进行配乐朗诵,学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创造了条件。此题的设计,并且能够把语文学习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陶冶了学生情操。)
(三)重点研读:
1、文中哪一情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尝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故事情节,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情节(横线上可添需、指、掏、数、交、用等词语)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无名战士(横线上可填奄奄一息、一心为革命、舍己为人等词语)
3、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环境(横线上可填恶劣、变幻无常等词语)
(其一,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进行交流合作。其二,体现“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三个中心问题的设计保证了学生有自读、自思、自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其三,创设一种宽松的问题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随意发挥,从而张扬个性。例重点研读中的第一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进行概括、赏析,从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他各题亦然。其四,教师要善于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感情等。例:你为什么要用奄奄一息这一词语来修饰无名战士?)
(四)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教师要饰演好二传手、伙伴、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尤其要饰演好二传手这一角色,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要学习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手,巧妙的把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教师还要学会模糊评价,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五)迁移深化:
1、回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的读,把朗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文章的内蕴美,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2、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在风、雨、冰雹交加的恶劣环境下,无名战士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请你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长夜的,然后作文,并给你写的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由于本文使用了空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使情景在头脑中再现,然后下笔成文,从而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想象的细节要符合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六)总结:
让学生尝试小结本节课内容。
第3篇: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hmcgr@163.net]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第4篇: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王愿坚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以对人物
形象的分析和对主题的把握为重点。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时应以分析人
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理清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
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
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有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三、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疏通字词
第5篇: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姚娜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提示:本文层次比较清楚,疑难之处在于第一部分应断至“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还是“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这就看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有没有描写无名战士,如果有,则归下;如果没有,则归上。明确:(幻灯片投影)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6篇: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物”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要求
1.深入钻研课文,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深入理解课文含蓄之处,用心揣摩课文精妙之处。
2.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难点
1.谁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分析: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叫卢进勇,另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人都是红军战士,他们身上都具有红军战士的优秀品格,读后,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伟大的时代精神,感受到极大的鼓舞。
要确定谁是中心人物,首先要理解何为中心人物。小说的中心人物,也称“主人公”,或叫“主角”,他(她)是作品主
第7篇: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王愿坚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学习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亚.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腭下e)翕动(xi偎依(wei)瘸(que)小心翼翼(yi)
遮没(mo)咒骂(zhou)撮cou)倚着(yi)惶惑(huo)
簇(cu)湿漉漉(lu擎(qing)积攒(zan)
2.解释下列词语。
翕动:嘴唇一张一合地动。
一瘸一拐:行动不便,走路不稳的样子。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浸沉:指沉浸在雨雾之中。浸,泡在水中。
迷蒙:迷糊不清。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
第8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本文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