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
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
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
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
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
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
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读书犹如行路。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评点: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
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子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评点: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子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
●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评点:第一境界喻学海苍茫,读书会有困惑、有迷茫、有彷徨的低潮,但在自感不足中,仍目标明确,决心不减,气势浩荡。第二境界喻读书更有壮怀激烈,扫荡一切的豪情。第三境界喻回首往事,如在昨日,今换人间,感慨万千:成了自由的主人,能够轻松驾驭自己,在书山中自由登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这是何等的幸福!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孙逊(现代学者)用集句的方法来论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
(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这是消遣性读书;
第二境界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功利性读书;
第三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是积累性读书。这里,孙逊所采用的是与王国维集句一样的方法,即集前人诗句或者词句。集句又主要指集律诗和词中佳句,而自由体诗句恐怕出于太自由和年轻的原因,则很少见到集之而成诗。集句诗是诗之一体,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文天祥的《集杜诗》二百篇最为出名。
●王世发先生同样用集句方法来表达读书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第三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含义是:
第一境界是: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第二境界是: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第三境界是: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
●有人将阅读者与书的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两层次关系来述说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被书所读。即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
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境界是:读书是书。通过苦读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第三境界是:读书不是书。即建构思想体系,这一境界属于超越了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的层面。阅读能够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慨其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等等。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故仍属于稍高的中级阅读水平。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即第三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境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境界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当代作家余杰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来表达人生的三境界,也借用来阐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评点: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有人用“吞”、“啃”、“品”三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形态来形容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吞”。“吞”乃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啃”。“啃”乃是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智慧之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颠峰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避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活化成血肉的过程。
第三境界是:“品”。“品”乃是焚香沐浴,如饮研图——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会的则“品”之。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夏之花收集整理
第2篇:读书的三重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重境界阅读答案
【原文】
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①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②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所不同的是,皇帝老子大多读的是“资治通鉴”一类的书,而一般读书人则不必如此。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③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古人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为此,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④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⑤我所说的“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其实,读书不应该排斥求仕,但求仕不是为“小我”,而是为“大众”。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换句现代意义的话说,叫“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更加不易做到、做好的事情,当然也是更高、更不易达到的境界。如果读书仅仅达到前两重境界,那么充其量真的不过是“两脚书橱”,如此而已。
⑥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极终目标。
(原文有删减)
【问题】
10、作者所论的读书“为知、为己、为人”的三重境界,这三者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11、第③段中有句话不能作为论据,请找出来,从下面的名句中选择一句做替换。(3分)
A、衣带渐宽终不悔
B、学海无涯苦作舟
C、为有源头活水来
D、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句:【 】
替换:【 】
12、用简洁的话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3分)
13、阅读第②段,作者说读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据此请推荐一部名著,并简述推荐的理由(4分)
14、“新课标”推荐了课外阅读的书目,但许多人并没有读原著,你觉得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4分)
【参考答案】
10、不能调换,因为三重境界之间是递进关系,后一境界是以前一境界为起点,第三重境界是最高境界。(3分)
11、“书山有路勤为径”(1分)
替换
D(2分)
12、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知识,培养道德情操,为民族崛起,百姓幸福。(3分)
13、开放性试题,推荐的名著应是能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情操的。(4分)
14、略(4分)
第3篇:读书的三重境界
苦读书,品读书,乐读书
——浅谈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百姓眼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必须突出“勤”“苦”二字。
所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书的含义是宽泛的。
记得,有人问及黄岗中学校长在高考神话的背后有没有事半功倍的秘诀。他只讲了一件小事,黄冈这地方,夏天特别热,山多蚊虫也多,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桶里面———“黄岗状元”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我们到衡水中学学习,问起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校长半
第4篇:三重境界
三重境界—崇拜、模仿、领悟
如果有人说,“李嘉诚”这三个字与财富无关,这个人一定是李嘉诚自己。对其他人来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还是创造财富的代名词。李嘉诚让人羡慕、叹服、着迷,因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无数人输掉了生意、输掉了人生,李嘉诚却总能避过风险,把握机会。他演绎了一个贫寒少年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经典神话。他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实现了梦想。
无论是诚实腼腆的街头推销少年、勤奋守信的加工塑胶花企业主、“人弃我收”的地产大亨,还是弄潮新经济的资产交易者、乐善好施的华人首富、难得半日清闲的高龄老人,李嘉诚的经历和信念不是寻常人所能探视和把握的。
学习李嘉诚是一种诱惑:普通人、创业者、有成者„„无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学习李嘉诚是一种挑战:崇拜、模仿、领悟„„无法超越的境界挑战着每一个学习者。崇拜——
第5篇:文学三重境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全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把本来不相干的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共三句话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具体诗词为: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第6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