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书三重境界”。
苦读书,品读书,乐读书
——浅谈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百姓眼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必须突出“勤”“苦”二字。
所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书的含义是宽泛的。
记得,有人问及黄岗中学校长在高考神话的背后有没有事半功倍的秘诀。他只讲了一件小事,黄冈这地方,夏天特别热,山多蚊虫也多,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桶里面———“黄岗状元”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我们到衡水中学学习,问起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校长半开玩笑的说: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不用花力气就能提高升学率的办法,但事实是,至今没有找到这样一条捷径。
读书,学习,的确是件“苦差事”,一分耕耘换得一分收获;辛勤结硕果,苍天不负人,没有炼狱式的经历凤凰也不会涅磐重生。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是品味,在品味中得到教益。
读书如进食,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少了,就是营养不足。
事实上,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读书太少,少的可怜。
据有关统计,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以色列约64本;俄罗斯约55本;美国约50本;而中国约是5本。显然,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合理互补,不亦乐乎。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是乐读,所谓:“阅读者,悦读也。”
“悦读者”的典型我首推毛泽东,毛先生可谓是终身学习、热衷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总结他老人家的读书方法为四点。
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总计近10万字。他的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兴趣者,可去翻阅他批注的《二十四史》。
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毛先生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学理主义、书呆子气,令人钦佩。
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他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愿天下有缘人,与书终成眷属。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评点:以月喻书,从中......
三重境界—崇拜、模仿、领悟如果有人说,“李嘉诚”这三个字与财富无关,这个人一定是李嘉诚自己。对其他人来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还是创造财富的代名词。李嘉诚让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全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人生三重境界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
【人生三重境界】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