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4 08:29: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工程问题》说课稿范文

《工程问题》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从教材安排上看,由准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流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关键:

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法上主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鸣,和谐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应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主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回答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15

1

10

1

(3)合作交流。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帮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2

《工程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从教材安排上看,由筹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剖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控制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略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换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利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症结:

(1)、教学重点:

控制工作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症结:

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构造。

二、说教法、学法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 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新作网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自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发生共识,协调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亲密与现实生活的接洽,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从而培育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利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激励学活泼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改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答复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换。在独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换,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辅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第2篇:数学工程问题说课稿

数学工程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第3篇:工程问题说课稿(汇总22篇)

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面对没有明确定义的事物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判断力来进行分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工程问题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6页第五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工程问题说课稿(优秀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学会适度放松,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工程问题说课稿篇一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工程问题说课稿(热门17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进步。6、提炼出关键信息是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工程问题说课稿篇一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工程问题说课稿(精选16篇)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其中的教训。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呢?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工程问题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2页的例3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想一想”是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将处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工程问题》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问题》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